金汕:《新體育》伴隨我從小到老 愿它長壽更長壽
《新體育》1950年7月創刊,和共和國年齡相仿。它早于國家體委的成立,是新中國第一份專業體育報刊。它給那么多體育愛好者帶來歡樂,給幾代人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新體育》也早就進入了艱難期。正如著名體育記者汪大昭為紀念它800期的首頁所言:“早就有人說紙媒的頹勢在即,命不久亦。的確,世上沒有長生不老之物,但是,犯不著老惦記自己哪天會死??膳碌氖虑椴⒉辉诖耍谟诙栊园l作,精神懈怠,坐吃等死,那才是沒有了可走之路。”《新體育》仍在頑強支撐,我們祝愿它長壽更長壽!
紀念《新體育》800期,也約了我寫下此文,已經在2016年4期《新體育》刊登。之前,我為了寫北京體育史話系列翻拍了部分封面,中老年朋友看了這些封面會引起您很多美好回憶吧?
人進入老年常常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的志趣愛好,這回憶夾雜著美好與歲月流逝的傷感。
由于上小學便迷上了體育,那個 年代有多少男孩兒都因足球而使生活變得多彩。小小年紀不僅自己踢,也特別愛看有關足球的報道。那時候《北京日報》才四個版,哪怕重要比賽報道起來都是淺嘗輒止。后來看到一位同學帶來《新體育》,一幫男孩兒就搶著看,當然小學生閱讀是有困難的,但一個個體育明星的彩色照片都讓我們興奮異常。讀《新體育》對運動員人生歷程的描寫,對比賽過程繪聲繪色的描述,不僅讓我們更喜歡運動,也提高了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后來得知我父親單位訂閱了《新體育》,就要求父親每期盡快帶回。父親要求兩天還單位,我常常一天讀完,第二天讓小伙伴匆匆瀏覽,“《新體育》來了嗎?”成為我督促父親和同學詢問我的常用語。
《新體育》很多文章歷經幾十年后我仍然記憶猶新,我和同學們看過年維泗、張宏根那批國腳們訓練和生活的照片,大家真心崇拜這些綠茵好漢。記得我看過《新體育》封底國腳孫福成輔導兒子倒勾,心里抱怨為什么自己的父親或叔叔就不是足球運動員。第26屆世乒賽后《新體育》大幅度報道了賽況,莊則棟的兩面快攻,徐寅生的十二大板,張燮林的魔術師削球讓我津津樂道……
《新體育》多少年一直伴隨著我,我感到自己后來從事了與體育文化、體育歷史相關的工作,《新體育》的啟蒙作用非同小可。而且我沒有想到成了對當年這些偶像的采訪者,也成為《新體育》的作者。90年代初,朱芬芳副總編派我采訪足球工作會議,《新體育》獨特的地位使我一路暢通,采訪起來更加方便,接著她又讓我寫了反思中國乒乓球衰落的文章,1991年中國男子乒乓球男子團體已經跌落到6名開外,我曾擔心這種全面反思類的文章會有多少刪節,沒想到幾乎原封不動登出。
進入本世紀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傳統媒體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風光不再是誰也難以逃脫的。有時再看《新體育》不免產生一種悲涼的感覺,不是誰辦刊無能,是新技術革命的摧枯拉朽。但《新體育》在中國體育新聞史上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它是一部厚重生動的的中國體育史,而很多記載是絕無僅有的。近今年我承攬了撰寫北京體育史的工作,我感謝它為我的幾本體育著作提供了別處無法尋找的珍貴史料。我寫《當代北京體育史話》,五六十年代的記載詳實生動,尤其前門大街競走比賽的照片太有老北京氣息了!我寫《當代北京足球史話》,中國和北京足球的脈絡在這里那么清晰。我寫《當代北京籃球史話》,居然能看到1950年中蘇籃球在北京東長安街四場比賽的詳細描述。我寫《當代北京體育場館史話》,那些體育場的修建過程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查閱到。我想和我相同有對《新體育》感恩之心的人一定不少?!缎麦w育》啟蒙了多少體育愛好者,給多少人帶來了快樂和享受。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分過往《新體育》雜志封面集錦,時代感極強,敬請網友慢慢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