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關于印發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通知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河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具體通知如下: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0日
河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16-2020年)
為深入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更好地滿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6〕37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增強全省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實施體育惠民工程,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鏈、生態圈,為建設體育強省、健康中原奠定堅實基礎,為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400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3500萬,群眾的身體素質明顯增強,國民體質監測達標合格率超過國家平均標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成效明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城市社區建成15分鐘健身圈,鄉鎮、行政村建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全民健身組織體系更加健全,90%以上的城市街道、80%以上的鄉鎮建有體育社會組織,80%以上的行政村和農村社區建有體育健身指導站(點)。社會體育指導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創建2個以上國家級和10個以上省級全民健身人才培育基地,每年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1萬人以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5萬人以上,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5萬人以上,實現城市社區、農村行政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全覆蓋。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培育更多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和鮮明中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品牌群。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與各項社會事業互促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全省體育消費總規模穩步增長,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務
(三)弘揚全民健身文化,倡導終身體育理念。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樹立以參與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理念,通過體育健身提高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引導發揮體育健身對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樹立人人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重規則、講誠信、爭貢獻、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將體育文化融入體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過程,以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為抓手,大力宣傳運動項目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發揮體育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和作用。
(四)加強場地設施建設,夯實全民健身硬件基礎。從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現實需求出發,結合城鎮化發展進程,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省轄市和有條件的縣(市)要建成“兩場三館”,即體育場、室外體育活動廣場和體育館、游泳館(池)和全民健身綜合館,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確保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無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或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充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空閑地等閑置資源,改造建設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合理做好城鄉空間的二次利用,推廣多功能、季節性、可移動、可拆卸、綠色環保的健身設施。在旅游景區、城市公園、公共綠地、廣場等場所,增設健身設施,完善健身功能。鼓勵鄉鎮(街道)建設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或室外多功能運動場、燈光球場、籠式足球場及適合老人、兒童等人群使用的健身設施。搞好體育精準扶貧,實施適應群眾需求和具有地域特點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做好現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使用、管理、維護與提檔升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要向社會開放。完善各類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推動體育消費平民化。
(五)健全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全民健身科學發展。加快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化、法治化、高效化發展,提高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積極培育和扶持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對基層文化體育組織的登記管理與指導服務。注重發揮網絡體育組織的作用,鼓勵、引導自發性的健身團隊和站點依法依規轉化為固定的健身組織,依托健身場地開展健身活動。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品牌化發展,努力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的現代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新局面。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學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社會體育指導人才。依托各級體育部門、高等院校、體育運動學校等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繼續教育培訓,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全民健身指導站(點)建設,組織開展體育進社區、體育下鄉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形成遍布城鄉、科學有效、機動靈活的全民健身指導和志愿服務網絡。
(六)培育健身賽事品牌,豐富全民健身活動供給。完善省、市、縣三級全民健身運動會舉辦機制,定期舉辦殘疾人運動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農民運動會。降低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參賽門檻,擴大參與人群范圍,讓舉辦體育賽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創造便利條件,提供服務指導,激發市場活力,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引導培育社區運動會、家庭運動會、樓群運動會、鄉村運動會等小型多樣、貼近群眾的全民健身活動。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打造全民健身活動品牌。著力辦好焦作太極拳國際交流大賽、鄭開國際馬拉松賽、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信陽國際自行車公開賽“四賽”,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安陽航空旅游節“兩節”,三山同登群眾健身登山活動、三門峽橫渡母親河活動“兩活動”等品牌賽事。支持登封“世界功夫之都”、焦作“世界太極城”、安陽航空城、濟源籃球城、漯河排球城等城市特色體育品牌建設。不斷提升“乒動中原”乒乓球大眾公開賽、環中原自行車公開賽、“舞動中原”廣場舞大賽、中華軒轅龍舟大賽、“武動中原”系列武術比賽、網球“球王爭霸賽”、青少年科技體育夏令營、老年人文體健身優秀節目大賽等全民健身活動的組織水平和影響力。
(七)緊抓重點人群和項目,推動全民健身全面發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將增強青少年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和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工作考核體系,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足上好體育課,積極開展課余訓練、校內競賽和校園全民健身活動。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將課外體育活動列入課表,確保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優先發展校園足球、田徑、游泳、籃球、排球、武術、體操等國家重點扶持的體育項目,加強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和營地建設。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使青少年掌握1項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不斷增強青少年體質。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體育設施的功能銜接,廣泛開展適合老年人參與的體育健身活動,辦好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支持老年體育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加強對老年人體育健身的科學指導,引導涉老教育機構開設適合老年人的體育活動和健康養生課程。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興辦老年體育服務機構和體育健身設施。開展職工、農民、婦女、幼兒體育,推動將外來務工人員公共體育服務納入屬地供給體系。實施全民健身助殘工程,采取優惠政策,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加大對社區矯正人員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務供給,使其享受更多社會關愛,在融入社會方面增加獲得感和滿足感。
加快發展足球運動,加大足球場地建設力度,各縣級行政區要至少建成2塊標準足球場,有條件的城市新建居住區要建設1塊以上五人制足球場。充分利用城鄉空間和土地資源,建設一批簡易實用的非標準足球場。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足球活動,舉辦多層級的足球賽事。利用國家籌備和舉辦冬奧會的契機,創造條件適度發展冰雪運動。大力普及健身跑、健步走、騎行、登山、徒步、游泳、抖空竹、健身操、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積極培育羽毛球、網球、汽車、摩托車、極限、輪滑、體育舞蹈、健身健美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重點發展籃球、自行車、乒乓球等大眾休閑健身活動項目,扶持推廣體現傳統文化和地理特征的武術、健身氣功、秧歌等運動項目。
(八)加強國民體質監測,提升公眾健康水平。推進省、市、縣三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中心(站、點)標準化建設,促進體質測定網點向城市社區、鄉鎮延伸。各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中心(站、點)要定點開展日常化、公益性的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估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深入基層開展體現特定主題、針對特定人群的體質測定、評價與健身指導活動。建立受測人員健康檔案,制定運動處方,進行科學合理的健身指導。配備高科技健身器材,建設智慧運動場館、健身步道等,實現大眾健身數據與國民體質監測大數據平臺互通。研究制定并推廣符合我省居民健身需求的健身方案、運動處方庫和體育健身活動指南。鼓勵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民健身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運動康復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保健康復或醫療機構建設體育醫院,為全民健身提供醫療服務。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全民健身結合,籌建省國民體質監測中心暨運動康復中心,打造包括體質監測、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管理、運動健康科研、智能運動健身、體育醫療康復等系統在內的“健康中原”平臺。
(九)發揮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互促互進融合發展格局。立足河南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體育產業品牌。依托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和黃河、淮河,發展登山、漂流、滑雪等戶外健身休閑產業。加快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創建國家級、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建設國際性的少林武術、太極拳訓練基地,做大做強一批體育用品制造企業。支持職業體育俱樂部做強做優,鼓勵有條件的體育運動項目實現職業化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對體育產業的助推作用,促進體育與文化、旅游、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全民健身產業,擴大與全民健身相關的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體育康復和體育用品生產、銷售等體育產業規模,培育體育用品和服務龍頭企業。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體育產業的升級改造,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線培訓教育等新業態。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技術開拓全民健身產品制造領域和消費市場,不斷提高體育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
三、保障措施
(十)健全工作機制。通過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政府要按照科學統籌、合理布局的原則,做好宏觀管理、政策制定、資源整合分配、監督評估和協調跨部門聯動等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將全民健身工作與現有政策、目標、任務相對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規劃、落實工作任務。要發揮好智庫在全民健身重要工作、重大項目建設中的咨詢服務作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日常體育健身活動的引導、培訓、組織和體育賽事活動的承辦等方面的作用,共同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健身為紐帶,以健康為主題,整合基層宣傳、衛生計生、文化、教育、民政、養老、助殘、旅游等部門相關工作,在街道、鄉鎮層面探索建設健康促進服務中心。
(十一)強化法制政策保障。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完善全民健身政策法規,依法保障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權利,保障各類體育場館設施正常運營使用和全民健身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做好全民健身活動中的糾紛預防與化解工作,提供多樣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務。加強全民健身與精神文明、社區服務、公共文化等相關制度建設的統籌協調,完善健身消費政策,將加快全民健身相關產業與消費發展納入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政策體系。完善規劃與土地政策,將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體育用地。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發與全民健身相關的保險產品,為舉辦和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全面風險保障。
(十二)加大資金投入與管理。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各市縣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設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專項投資基金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支持群眾健身消費。依據政府購買服務總體要求和有關規定,制定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目錄、辦法及實施細則,加大對智庫服務、基層健身組織和健身賽事活動等的購買比重。落實好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引導公眾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捐贈。
(十三)構建評價體系。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評價體系,采用多層級、多主體、多方位的方式對全民健身工作發展水平進行立體評估,注重發揮各類媒體的監督作用。將全民健身評價指標納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社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園創建內容,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相關內容納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發展的評價標準和測評方法,為衡量各地全民健身發展水平提供科學依據。省體育局研究制定全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細則,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引導各地積極創建體育特色城市、全民健身示范縣、體育生活化街道(鄉鎮)、體育生活化社區和小康體育示范村。繼續推進全民健身統計制度建設,做好體育場地普查、國民體質監測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數據分析,推進全民健身科學決策。
(十四)完善激勵機制。搭建符合省情、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民健身激勵平臺,拓寬激勵范圍,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組織開展健身活動。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頒發體育鍛煉標準證書、證章,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全民健身公共積分、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時段發放體育健身消費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場化的全民健身激勵機制。鼓勵對體育組織、場館、品牌賽事活動的名稱、標志等無形資產開發和運用,引導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民健身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支持和參與全民健身、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機構和個人進行表彰。
(十五)注重宣傳引導。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通過開辦專欄、舉辦講座,播放公益廣告、宣傳片,出版科普圖書、音像制品,推廣網絡軟件、手機軟件、數字地圖等方式,匯集和運用體育健身場館、組織、活動、方法等各類信息資源,提供健身指導、信息查詢、活動預約等服務,培養體育消費習慣,提高群眾健身素養,使體育健身成為人民群眾對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自覺追求。鼓勵和支持具有中原特色的體育題材文藝創作,樹立全民健身榜樣,講述全民健身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在推廣全民健身活動的過程中展示河南形象、唱響河南聲音、增強河南軟實力。
(十六)加強隊伍建設。樹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觀,發揮人才在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努力培養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研究、健康指導、志愿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對民間健身示范領軍人物的發掘和扶持力度,重視對基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中的榜樣人物的培養。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與綜治、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文化、衛生計生、工會、殘聯等單位的人才教育培訓相銜接,暢通各類人才培養渠道。加強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形成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良性互動的局面,為各類體育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重視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在人才培訓中的運用,加大對社會化體育健身培訓機構的扶持力度。積極做好健身指導、運動康復等技術人員的專業教育培訓,不斷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愿者隊伍。
四、組織實施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本實施計劃在省政府領導下,由省體育局會同有關部門、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共同實施。各市縣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并責成體育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各地要加強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領導,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將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和考核,構建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基層公共服務載體。
(十八)嚴格督導與績效評估。縣級以上體育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全民健身實施計劃》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并在2019年對實施成效進行全面評估,將評估報告報本級政府。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的實施進度和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形成多方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