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票價飆升值得反思 是先培育市場還是先撈錢?
體壇+記者謝偉報道
要說里約奧運會后哪個項目最受益,那肯定就是乒乓球了,馬龍、張繼科兩大顏值擔當為國乒吸粉無數,主教練劉國梁“插科打諢”,以別樣的路數博得了大眾的喜愛,女隊主力丁寧更是跨界“說唱歌手”教大家說東北話。球員的受歡迎也徹底帶火了球市,往年一向“裸奔”的乒超今年異常熱鬧,往年贈票都沒人看,今年開始變得一票難求。2016年乒超聯賽總決賽將于12.29-31號在遼寧鞍山打響,決賽未至,球票先熱,今年乒超決賽的VIP票售價1280,A類票售價880,B、C類票價待定。價格一出,引得網上一片嘩然,連央視乒乓球專項記者李武軍都在微博上呼吁乒超需要三思。
無獨有偶,最近被廣泛談論的除了乒超決賽的票價之外,還有天后王菲在12.30號的演唱會票價,官方票價只設1800、5800和7800三個檔次,黃牛票更是被炒到了幾十萬一張,就算如此,仍是一票難求。但難道就真的說明中國的演唱會有市場嗎?有評論家批評王菲演唱會這樣定價完全是擾亂市場,甚至是在危害市場。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認為演出消費是粉絲經濟的一部分,但事實上,演出消費首先是一種文化消費,其次是一種娛樂消費,粉絲經濟只能說是文化消費的一部分,而不能反過來認為演出消費是粉絲經濟的一部分。在價格合理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去看各種演出,人們享受的是演出本身而不是某個人,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偶像,但不是只看自己偶像的演出,這才是文化市場繁榮和國民素質的表現。
而王菲演唱會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體現的不是市場經濟的自由定價權和供給關系調節,而是把演出作為粉絲經濟的終極表達這種文盲邏輯推向極致,這是在告訴大家:一個人只有對偶像癡迷到腦殘的程度才愿意什么都不顧也要去看這場“天價演唱會”,這是對藝術本身的最大否定。(此論點來自于微博:楊樾楊樾)王菲經紀人把一場演唱會炒作成了買房一般,讓粉絲趨之若鶩,并忽視掉了其他的演出,這本身就是對民眾文化素養的一種摧殘,是非常不可取的。
文體不分家,王菲演唱會如此,乒超門票售價也是如此。在往年年年裸奔贈票都無人看的窘境下,今年因為馬龍、張繼科等明星球員的帶動,乒乓球市回暖。乒超卻在這時候坐地起價,全然不考慮今年乒超觀眾席上的粉絲構成,也沒想著去培養未來3年5年抑或是10年的觀眾,而是擺出只想做一錘子買賣的架勢,把本來剛愛上乒乓球的愛好者拒之門外,實在非明智之舉。
劉國梁在電視節目中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他很驚訝現在乒超看臺上出現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女孩子,我們稱這些小年輕為“迷妹”,她們大多是張繼科、馬龍和許昕的粉絲,身份大多是學生。曾有人如此抱怨過:昂貴的門票價格,加上往返昂貴的交通費用以及住宿費用,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固然,現在馬龍、許昕他們貴為奧運冠軍,高價是對球員價值的肯定,但整個中國乒乓球市場以及受眾也跟上票價上漲的速度了么?很顯然沒有。
不管是演唱會還是乒乓球,對于中國來說其實都是舶來品,靠著幾代人的努力和幾十年的光陰,中國才實現了乒乓球的普及,但這種普及也僅僅是限于民眾的參與,至于消費層面,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過去幾年乒超年年裸奔的局面其實也正是告訴所有人參與乒乓球運動與在乒乓球上消費還有著很遠的距離。
馬龍和張繼科帶火了中國的乒乓球市場,就如同當年李娜帶火了中國的網球市場一樣,中網舉辦了至今已超過10年,才在去年第一次實現了盈利,門票收入也第一次實現正增長,而這是通過十年的時光慢慢培養出來的。不管在哪個國家,任何市場都需要培養,瞬間風靡的那叫泡沫,一戳就破。
誠然,我國已是乒乓球大國,但要成為乒乓球消費大國,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