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足協“打補丁”仍存破綻 引援限制操作難度大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中國足協向各俱樂部發布了關于征求《U23球員參加2018年中超、中甲聯賽相關規定》意見的通知、關于征求《2017年夏季注冊轉會期收取引援調節費用相關規定》的通知。其實在5月24日,中國足協出臺了關于限制高價引援以及調整U23球員出場的政策,此番中國足協向中超、中甲俱樂部征求意見,更像是為此前的新政查缺補漏。不過兩條意見中仍有一些漏洞可尋,外界對于新政的利弊也是眾說紛紜,改革真的必須付出血淋淋的代價嗎?
出臺時間很微妙......
在距離中國男足客場被敘利亞絕殺扳平不到24小時,中國足協便向各俱樂部發布了兩條征求意見的通知。在外界看來中國足協是在“火上澆油”,畢竟國家隊剛剛被對手絕殺憾失三分,特別是在同組的卡塔爾贏球后,國足的排名已經跌倒最后一位。雖然還剩下理論可能,但國足的俄羅斯世界杯之夢已經漸行漸遠。
從國家隊的年齡結構來看,85、87年齡段成為了主力軍,而90后球員卻僅有6人,“老齡化”問題嚴重。而1995年出生的小將鄧涵文本場首發登場,賽后里皮也肯定了這名小將的表現,并稱其未來前景光明。這樣的時刻出臺意見,與其說中國足協是在火上澆油,不如說是趁熱打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國足協發布的是征求俱樂部意見的通知,這與5月24日的天降新政有所不同,此次征集俱樂部意見,也是意在對兩條新政查缺補漏,進行完善。
限制引援仍有破綻
在此前中國足協的《關于限制高價引援的通知》中提到,會對處于虧損狀態的俱樂部征收引援調節費用。同時征收與引援等額費用,用于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和青訓工作。此番意見對具體實施方案進行了細化,具體做法為對處于虧損狀態的俱樂部征收引援調節費,其中如果外援轉會費不超過4500萬元/人次、內援不超過2000萬人民幣/人次,調節費將全額返還至俱樂部青訓體系,而超過此限定金額的引援,調節費將不會返還。
值得關注的是,足協對于租借引援的方式也有所限制。“俱樂部如果以租借形式從國外關聯俱樂部引入球員,如租借費低于原俱樂部轉入該球員時的轉會費,則以原俱樂部轉入該球員的轉會費為基數收取轉會費。”足協此舉顯然是希望堵住關聯俱樂部“默契配合”,耍手段引入外援的情況。對于足協內外援引援費用限制的舉措,俱樂部已有心里準備,大多數俱樂部也愿意將返還的調節費用投入青訓。不過上賽季中超俱樂部的財務審計報告是否精準,還有待驗證,此外調節費用的監管和實際使用上也是否也會出現問題?當然在內外援轉會費限制嚴格的情況下,俱樂部內部挖潛,用調節費反哺青訓非常不是一件好事兒。
不過租借的相關規定還是有模糊之處。如何判斷兩家俱樂部的關聯關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會不會有人利用一家不起眼的海外小球會做“擋箭牌”,此外球員加盟原俱樂部的轉會費又將如何確認,這些都是意見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影響來看,外援方面的引入將難上加難。很多球隊在引援上都將“規矩”起來。4500萬人民幣折合歐元大約590萬歐,這個數字想要引入大牌外援幾乎無可能。中超觀賞度和品牌價值或許將就此成為犧牲品。而目前中超各隊的大牌外援無疑將成為無價之寶,這樣一來一些想通過外援完成逆襲的球隊將受到重創,中甲球隊想要秒變土豪殺入中超的神話,也很難上演。
U23打“補丁”不完美
此外關于U23球員的出場政策,意見中也有所變化。在此前的新政中只是模糊的要求U23球員整場比賽的累積上場人數需要與外援相同,甚至有人給出了比賽最后時刻三名U23換下三名外援的極端做法。此番足協給此政策打了“補丁”。
第一個變化是此前限定國內俱樂部報名人數為27人,此番調整至25人。意見規定,每場比賽18人大名單中至少要有3名U23球員(此前為2名),且需要有1人首發登場,U23球員的全場累計出場人次也不能少于外援累計上場人次。違反者比賽算棄權,并有進一步處罰,不過意見中并沒有透露具體的處罰措施。
不過這種情況下也有漏洞可尋,首發3名U23球員+1名外援,而此后用兩名外援換下U23,一旦如此操作那么U23的無疑將變成更大的泡沫。即便球隊首發陣容派三名U23+三名外援的組合,那么弊端也不少,首先就是這樣的組合將固定占據6個首發位置,而剩余5個位置中門將可能會爭取一個,那么留給球隊中堅力量的只剩4個位置,這樣一來聯賽活躍在聯賽的一線球員是否會面臨大范圍的更替?本賽季還適用新政的94年齡段將徹底失去庇護,93、94或許將成為犧牲品,下一個世界杯周期,難道要靠U23打天下?
其實兩個意見中,關于引援方面的調整較大。如今想要引入一名中國國腳級內援,俱樂部需要花上兩億甚至更多。當然也有人質疑“如果這名球員自掏腰包和原屬球隊解約呢?然后加盟新的俱樂部,新東家再另辟蹊徑對其進行‘補償’。”這些都是意見實施的后續待解問題。
(零秒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