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援調節費成冷戰導火索 國安巴坎布進官宣倒計時
這個冬窗的中超轉會市場,從過往硝煙彌漫的交火,變成了一場爾虞我詐的冷戰,冷到顛覆了很多人對冷的想象。而中國足協在去年夏天頒布的引援調節費征收方案,在經過了一個賽季的發酵之后,最終變成了如今這場“極寒之戰”的導火索。
1月4日,中國足協聯賽職業聯賽理事會執行局發布通知,2018賽季冬季轉會期將繼續執行《關于2017年夏季注冊轉會期收取引援調節費相關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相關內容,限制高價引援政策繼續執行。
這意味著,自2017賽季結束后,在兩個月的時間里一直小心翼翼觀望的中超、中甲各俱樂部關于引援調節費的最后一絲僥幸宣告破滅。同時,也拉開了近幾個賽季以來,中超引援市場由熱戰進入冷戰的序幕。
近幾個賽季以來,在中超行情日益升溫的情況下,中國足協想要通過“引援調節費”這盆涼水來迅速降溫,顯然并不現實,反而會激起這塊已經發燙的熱鐵升騰起更大的霧氣。
自引援調節費政策頒布以來,已經有多名內外援的身價超出了規定的限額,因此也催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種種應對方法。去年夏窗期間,某中超俱樂部就“敢為天下先”以先租后買的形式來規避引援調節費。而實際上,這種方式只是在當時“合理”地規避了調節費,但俱樂部實際的引援支出卻超出了直接轉會的費用。由此可見,試圖通過引援調節費讓中超俱樂部在內外援引進上回歸理性,恐怕只是足協的一廂情愿。
現在,除了先租后買,還有球員自己直接買斷合同成為自由身的方式。而這種方式,相比先租后買似乎更“合理”,更有在規則范圍內成為“避稅”新方式的趨勢。從規則的角度來說,很多事情是足協控制不了的。足協可以查詢俱樂部的賬目,但對于賬目之外的具體交易方式,則無能為力。
西班牙當地時間1月17日,西甲比利亞雷亞爾俱樂部發布官方聲明,由于巴坎布執行了自己合同的買斷條款,因此他與球隊的合同已經正式解除,成為自由身球員。
雖然比利亞雷亞爾俱樂部在聲明并沒有指明巴坎布的具體去向,但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尤其是前一段時間中外各大媒體的集中報道、以及對方俱樂部的官方微博宣和官方聲明之后,巴坎布加盟中赫國安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據了解,在成為自由身之后,巴坎布已經正式進入中赫國安官宣的倒計時。
其實,像巴坎布這種自己買斷合同獲得自由身的方式并不新鮮。去年夏天,前巴薩球員內馬爾也是用這樣的方式獲得自由身加盟法甲豪門巴黎圣日耳曼的。事實上,就在足協去年夏天頒布引援調節收費辦法之后,廣州恒大也是用同樣的方式,讓穆里奇自行買斷與老東家的合同,之后以自由身的方式加盟恒大的。
一切都應該建立在規則意識之下,不管是先租后買,還是球員自行買斷合同,在上個轉會窗口都獲得了足協的認可而且沒有繳納調節費。那么,在這個轉會窗口,類似的轉會操作,只要俱樂部的轉會形式和操作方式符合國際足聯相關規則,就同樣應該得到足協的承認并給予注冊,而不應該因為俱樂部的不同,或是球員身價的不同而被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