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德迷慎入!我們痛心疾首說了德甲四千字壞話
文/體壇周報記者黃思雋
隨著多特蒙德在歐聯杯1/8決賽恥辱般地被奧地利冠軍薩爾茨堡淘汰出局,只剩下拜仁慕尼黑和萊比錫RB分別在歐冠和歐聯杯捍衛德甲榮譽。截至這兩項賽事決出八強,德甲本賽季歐戰系數僅為8.428分,居于英超、西甲、意甲、俄超、法甲和葡超之后。德甲的5年總分也從本賽季開始前分別領先英超3.536分和意大利6.166分,位居第2,變成如今分別落后英超7.321分和意甲4.322分,跌至第4。
目前西甲在歐冠還有3隊,在歐聯杯則有奪冠頭號熱門馬競,英超和意甲則各剩3隊(均為歐冠2+歐聯杯1)。顯然,本賽季來到這個階段,德甲在歐戰表現上被其他三大聯賽完爆了。如果不是拜仁在換帥后奮勇爭先,豪取歐冠6連勝,甚至在首回合已5比0大敗貝西克塔斯的情況下,依舊以主力陣容外加1傷3黃的代價完成對土超冠軍的雙殺,德甲的系數還會被其他三大聯賽拋離更遠。
【病癥1:拜仁獨大】
德國人哀嘆:德甲好無聊
本賽季德甲的崩盤看似有偶然因素,例如萊比錫RB和霍芬海姆都是首次出征歐戰,科隆闊別歐戰也有1/4個世紀之久,普遍外戰經驗匱乏,而本該挑起大梁的多特蒙德又交出10戰僅1勝的成績單,但德甲這種除拜仁外就沒有球隊可以在歐戰穩定有所作為的現象絕非偶然。
自1997年魯爾雙雄分別贏得歐冠和聯盟杯冠軍以來,德甲在過去20年里只有2001-02賽季的多特蒙德和2008-09賽季的不來梅打進過聯盟杯決賽,而在此期間,西甲、英超和意甲都至少有2支不同球隊贏得過歐冠或歐聯杯(聯盟杯)冠軍。但不來梅本身在歐洲賽場也不是扮演什么光彩的角色。在沙夫任內,他們5次打進歐冠正賽,但3次未能小組出線(包括打進聯盟杯決賽那屆),從未打進八強,還出過2比10被里昂淘汰這樣的慘案。
總之過去20年里,除拜仁外,只有多特蒙德可以勉強兼顧雙線作戰,他們在2013年淘汰皇馬打進歐冠決賽,還曾在2014和2017年打進1/4決賽,以及在2016年打進歐聯杯八強。歐戰表現長期集體低迷,不過是德甲生存狀況的鏡像。就連總是滿足于自娛自樂的德國人,最近兩三年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聯賽太過無聊了。德甲不僅淪為拜仁的獨角戲(繼創紀錄的4連冠與5連冠之后,6連冠也即將水到渠成),還逐漸變成了像荷甲、葡超那樣的“供給型聯賽”,連年為財大氣粗的英超加工與輸送人才。
【病癥2:歐戰失勢】
技不如人,被列弱霸凌
以2003年阿布入主切爾西為標志,歐洲足球版圖在過去15年里發生巨變:西甲和英超統治了歐冠,西甲共有19隊次進入半決賽,英超則有17隊次,意甲和德甲各有8次,均不及西英一半,法甲只有3次。拜仁一隊就6次打進四強,五大聯賽中只有德甲如此一邊倒,剩余2隊次由魯爾區雙雄分享,沙爾克04在勞爾和諾伊爾帶領下于2010-11賽季歷史性躋身這個階段。同樣是在這15年間,西甲俱樂部7次問鼎歐冠,英超和意甲各3次,德甲只靠拜仁在2013年占得一席,穆里尼奧的波爾圖在2004年成為唯一的非五大聯賽贏家。
與此同時,西甲和英超都有59隊次躋身歐冠小組賽,意甲第3(48隊次),德甲第4(47隊次),法甲第5(40隊次)。英超晉級淘汰賽的成功率最高,達到83.1%,西甲以81.6%次之,意甲79.2%第3,德甲只有72.3%,法甲僅為55%。光是這個賽季萊比錫和多特蒙德雙雙小組出局,就拖了這個數據后腿,這還沒有算附加賽出局的霍芬海姆。迄今德甲只在2013-14和2014-15賽季實現過4隊集體小組出線。
德甲不僅在歐冠缺乏集體競爭力,在歐聯杯與小聯賽競爭時也屢屢受挫,最新案例便是多特蒙德被牌面實力遠遜的薩爾茨堡淘汰,這是德國球隊自1978年世界杯的“科爾多瓦之恥”以來,首次被奧地利球隊淘汰出局。而上賽季,沙爾克則在歐聯杯1/4決賽被荷甲亞軍阿賈克斯擊敗。
更離譜的是“第三梯隊”。本賽季小組賽,霍芬海姆、柏林赫塔和科隆集體小組出局,3隊總計9個小組對手里只有阿森納和畢爾巴鄂競技2支五大聯賽球隊。霍芬海姆被布拉加(葡)、盧多戈雷茨(保)以及巴沙克城(土)壓在身下,赫塔面對首次參加歐戰的瑞典球隊厄斯特松德僅1平1負,還被烏克蘭球隊盧甘斯克佐里亞擊敗過。科隆盡管不用墊底,但也因被貝爾格萊德紅星雙殺而出局。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弗賴堡和柏林赫塔分別在本賽季和上賽季歐聯杯資格賽第3輪,被來自斯洛文尼亞(多姆扎萊)和丹麥(布隆德比)的球隊淘汰。美因茨更是典型的歐戰分母,2011-12和2014-15賽季資格賽第3輪,先后被羅馬尼亞(梅迪亞什天然氣)和希臘(特里波利之星)的不知名球隊淘汰。就連歐戰經驗不可謂不豐富的斯圖加特,也曾在2013-14賽季附加賽被克羅地亞球隊里耶卡踢走。
如果說德甲在歐冠只能靠拜仁扛起大旗早已見怪不怪,那么這種集體外戰外行的現象逐漸擴散到本該是搶分主力的歐聯杯,則不得不讓人感到憂慮乃至恐懼,而這種現象的成因絕不是一句“不重視”即可搪塞。歸根到底,這是技不如人,即德甲整體技戰術水平下滑,明星球員和教練不斷流失。
【病癥3:人才流失】
除了拜仁,全是跳板
德甲留不住人的現象在“第二梯隊”中最為明顯,魯爾區雙雄和兩支廠隊(勒沃庫森和沃爾夫斯堡)在并不需要靠出售球星來維持俱樂部正常運轉的情況下,依舊不得不連年賣血,甚至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無論是德國國腳還是明星外援,他們都不愿在除拜仁外的德甲俱樂部久留。
德拉克斯勒從沙爾克轉會狼堡僅一個賽季后就鬧著要走,還拋下一句很傷人的大實話,“我覺得狼堡有良好的前景,但也將其視作跳板。我們各方一直很清楚,只要有機會,我很想去一家國際頂尖俱樂部。”財大氣粗如狼堡者,也無法說服一名當時還算不上“大腿”的本土球星留下,更不用說像德布勞內這樣原本就以征服英超為目標的國際大腕了。
還記得兩個月前那場火星四濺的英超紅藍會嗎?不是曼聯對切爾西,而是利物浦主場4比3擊敗領頭羊曼城。兩位曾在德甲智斗兩年的明星教頭克洛普和瓜迪奧拉,帶著菲爾米諾、埃姆雷·詹、馬蒂普、卡里烏斯、德布勞內、薩內、京多安等一眾前德甲球星,為英超乃至全球觀眾奉上了一場視覺饕餮,令人回味無窮。但對德甲球迷來說,這樣的比賽越精彩,心里就越不是滋味。
除拜仁外,其他德甲球會都只能屈服于現實,“到期”就得乖乖收錢放走核心,甚至眼巴巴看著價值連城的球員合同到期,免費走人。同時德甲還有個“不成文規定”,那就是拜仁想要的德甲球員都能如愿得到。1月中旬,當拜仁宣布今夏將從沙爾克免費引進德國國腳戈雷茨卡時,董事會主席魯梅尼格曾話中有話地表示這筆收購“確保了戈雷茨卡留在德甲”。而曾執教拜仁的范加爾則在日前透露,他任曼聯主帥期間曾求購萊萬多夫斯基,“對于曼聯來說價錢不是問題,但拜仁不愿放人。”不僅是萊萬,拜仁還不止一次避免當打之年的里貝里離隊,即便求購方是皇馬和巴薩。
【把脈:守舊民族性】
與世界接軌?人民不答應
德甲只有拜仁留得住人才,歸根結底是金錢作怪。于是,話題就轉移到了德甲如何在“50+1”這個緊箍咒下,繼續與財大氣粗的英超以及其他聯賽豪門競爭。按“50+1”規定,德甲不可能出現阿布,也不可能出現中東酋長或美國財團老板。盡管飲料巨頭紅牛成功規避“50+1”,通過買殼打造出萊比錫,但這種從零開始且耗時數年才能初見成效的投資,顯然不符合大部分投資人的利益。于是越來越多德國足球的管理者要求廢除或至少放寬“50+1”,以讓更多國內外資源流入德甲,但這又與“由會員當家做主”的德國球迷文化相沖。
在接受《世界報》專訪時,傳奇門神卡恩曾表示:“我認為,讓合適的投資者進入俱樂部,同時保持俱樂部的傳統與文化是可行的。也許修改一下50+1規定是可行的。嚴謹的投資者并不是壞事,只要他們真的想讓俱樂部變得更好。”魯梅尼格則更進一步,“每家俱樂部都應該獨立做決定。對拜仁來說,廢除50+1不是什么問題。我們堅持70%的股份必須由俱樂部持有。”
上月,《圖片報》找到德甲18家俱樂部的負責人,其中12家明確表示支持改革“50+1”,3家沒有表態,而唯一上市的德國職業俱樂部多特蒙德卻是3家反對者之一。德國足球職業聯盟(DFL)也邁出了第一步。在未來幾個月里,DFL將全面檢討“50+1”,并與各方討論可能采取的改革方案,重新找出德國足球在保護傳統價值與尋求未來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正如魯梅尼格所言,德甲俱樂部如今要面臨的不再僅是內部競爭,因為足球已變成全球化的游戲。表面上看,“50+1”是德甲在全球化競爭中掉隊的罪魁禍首,但真正的阻力其實是廣大德國球迷認同的傳統價值觀。對絕大多數德國球迷來說,德甲以前是、現在是、以后仍將是“德國人的德甲”,而不是“全世界的德甲”——本賽季德甲揭幕戰上,拜仁極端球迷就在看臺上拉出一系列標語,痛陳德國足協各種“罪狀”,其中一點就是開拓海外市場。最近幾周德甲的周一晚場安排鬧得沸沸揚揚,當中還有不少反對者指責DFL此舉不過是想從中國撈錢——拜托,周二凌晨3點半的德甲比賽,在中國能有收視率?
即便DFL真的在短期內放寬甚至廢除“50+1”,德國足球思維中的“50+1”仍將繼續保存下去。“50+1”并非制約德甲發展的全部原因。為什么拜仁能在“50+1”制約下依舊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最富有且財政最健康的俱樂部(沒有之一)?為什么從來不受“50+1”規管的兩支“廠隊”勒沃庫森和狼堡始終無法躋身豪門行列?這些才是更值得德國足球去深思與反省的。
【藥方:引援幼齒化?】
挖掘機開向全球U17
事實上,萊比錫的發展模式,已為德國足球打開一扇窗。一直以來,萊比錫堅持只買24歲以下球員的原則。去夏,萊比錫解散了U23隊,職業隊直接對接U19隊。本賽季中途,體育主管蘭尼克又決定全面整改梯隊球探體系,并親自參與U15到U19隊的球隊會議。他明確指出:“我們希望掌握世界上每一名球員的信息。無論他是在中國、印度抑或其他任何地方。”換言之,萊比錫要在全球范圍內開動“挖掘機”。
為什么要這樣做?不久前蘭尼克說過:“我最近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中指出參加了去年歐冠1/4決賽的球員中,有83%在17歲時就已經踢上一線隊。”多特蒙德總裁瓦茨克不久前在俱樂部年會上也指出:“世界上的姆巴佩和登貝萊們,已不會在20歲時來多特蒙德了,看上去也不會去拜仁。”換言之,德甲已意識到要更大膽地提拔與重用青年球員,同時要加強青少年球探網絡的發展,進一步強化青訓領域的軟硬件建設。如今的球星越來越早熟,以德甲的財力與吸引力,沿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那套發掘人才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
多特蒙德在克洛普任內已證明過,即便無法留住核心,也能發展壯大到可以跟拜仁分庭抗禮,甚至具備歐冠奪冠實力的地步。盡管這樣的成功需要總裁、體育主管、球探部門、教練和球隊完美協作,缺一不可,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也不甚明朗,但至少證明了要在德甲和歐戰取得成功,并非只有拜仁這一種模式。德甲日后的發展以及歐戰競爭力,顯然并不僅僅取決于財政狀況。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那些本身就很有錢的英超俱樂部和國外豪門也能在管理上變得英明起來,那么歐戰對于絕大部分德甲俱樂部來說,將徹底變成負擔而不是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