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VAR總結】提升準確率見效 多方面仍需提高
體壇+記者孫奇報道
俄羅斯世界杯烽煙散去,留下的是列位看官的回憶與唏噓。科技的飛速發展潛移默化中助推了近兩屆世界杯的改變,繼2014世界杯首次引入門線技術之后,本屆賽事則是全新推出的視頻助理裁判(VAR)技術首次在世界杯賽場亮相。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足球比賽,減少錯漏判的發生;但由于問世時間并不長,在某些場合的應用中也暴露出不夠成熟的弊病。這是一個見仁見智、可以伴隨其發展長時間討論的話題。
助推足球前進不可逆轉
國際足聯公布的數據顯示,VAR整體呈現出了相當積極的一面,減少錯漏判即是一大明證。VAR在整屆賽事被使用超過440次,由裁判員到場邊回看錄像的次數則為20次,其中絕大多數在回看后做出了改判的決定,整體判罰準確率由回看前的95%提升到了99.3%。含進球在內,VAR場均要進行約7次分析,有效地提升了裁判判罰的精準度。
VAR改變世界杯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點球數量的增加。全部64場比賽中,裁判共判罰29粒點球,在小組賽末輪就打破了此前20屆的最高值(18個)。這29粒點球有22粒打進,其中裁判通過回看判罰的點球數量為10個。本屆世界杯,定位球破門的數量超過了場均一個,達到歷史最高值,它們與VAR的投入使用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除此之外,VAR的問世使得場上隊員在禁區內做防守動作乃至無球狀態下的“暗算”時很難再抱有僥幸心理。本屆世界杯每塊場地都擁有37個電視轉播機位,這意味著部分隊員耍小聰明就算一時逃脫了當值裁判組的法眼,也難逃攝像機鏡頭的捕捉與VAR的火眼金睛。對于視線有限的裁判員來說,這一特點有助于其更好地控制住場面,也會讓球員在處理球、做動作時更加謹小慎微。
回顧本屆世界杯的VAR使用,可以發現它的頻率呈現出小組賽密集、淘汰賽屈指可數的特點。在一場定生死的淘汰賽中,盡管身體對抗更加激烈、攻防轉換可能招招致命,但各位當值主裁還是較好地控制住了場面。在越位判罰這一邊裁的重大課題上,VAR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扼殺了好球提前被吹的可能性。總體看來,VAR的橫空出世符合國際足球理事會對比賽判罰更精細的要求,在現代足球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灰色地帶”永遠存在
早在淘汰賽開打前,國際足聯裁判委員會主席科里納就曾表示:VAR在本屆世界杯上的使用“接近完美”。顯然,“接近完美”并不意味著毫無瑕疵,那剩余的0.7%往往會在比賽中制造極大爭議。在淘汰賽大部分判罰的風平浪靜后,決賽上半場VAR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第34分鐘,主裁判皮塔納在回看錄像后認定佩里西奇犯規確鑿無誤,判給法國隊一粒點球,然而輿論對這一判罰各執一詞,關于佩里西奇是否達到被處以極刑標準的口水戰至今仍轟轟烈烈。而該場比賽法國隊首開紀錄的任意球制造過程中,輿論又紛紛指責裁判未及時借助VAR。
事實上,格列茲曼是否假摔不在VAR職權范圍內。VAR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只有當裁判員出現明顯錯誤或視線外、且可能牽涉到進球、點球判罰或直接紅牌的嚴重失察情況下,視頻助理裁判才可以介入,這也能尊重主裁判的權威。
誤判永遠不該是足球場上的一部分,但爭議會永遠存在下去。足球競賽規則中有不少條款中會出現“裁判員認為”的字眼,這意味著足球比賽中“可判可不判”的情形在所難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旁觀者站在迥異的立場產生分歧再正常不過。無論是否借助VAR,判罰的最終決定者永遠是主裁判,視頻助理裁判無權做出任何判罰,只會在某些判罰的過程中為主裁提供參考意見。
“灰色地帶”永遠不會在綠茵場上消失,這對主裁判的業務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們要做的不是簡單機械地執行規則,而是審時度勢,綜合考量時間節點、場上形勢、雙方心態等,并用合理的解釋、恰當的肢體語言以藝術的方式作出最后定奪。
除去關鍵判罰的爭議外,VAR在部分細節上存在不少可以改進空間。它的存在可能會使部分裁判在吹罰時猶豫,想求助新技術卻減少了黑衣法官該有的自信與氣質;球員和教練也會因為點球數量的增加,重新審視防守動作尺度該如何控制。在對比賽流暢性的影響這一方面,VAR相比剛推出時已有不小的進步,但仍有上升的余地。此外,強如VAR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場上爭議,裁判員如何在恰當的時刻選擇觀看錄像回放、避免遭到關于“偏向強隊”的指責,同樣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課題。
VAR絕不是歷史的倒車,門線冤案與上帝之手從不該改變比賽進程。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樣,這項技術的日臻完善需要一個過程,絕非一蹴而就之功。它仍需歷經歲月的磨礪與不斷的自我修正,但前景無疑是光明的,理由很簡單:其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足球比賽,讓足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