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個子越高傷得越慘?高海拔將面臨更高風險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晨,在這個初嘗秋天涼意的早上,周琦倒地痛苦捂住左腿膝蓋的照片成為了傳播度最高,也最扣人心窩的照片。
在火箭季前賽對陣上海大鯊魚的比賽中,周琦在與斯科拉拼搶時左膝受傷,而后乘坐輪椅離開球場。隨后根據《休斯敦紀事報》著名記者喬納森·費根的消息,周琦左膝扭傷,本場比賽并不會回歸。
從周琦受傷的視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次大魔王的傷病絕不會像費根所說的那么簡單,一句“左膝扭傷”顯然無法準確地定義出周琦傷病的嚴重程度。雖然大伙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但是確切的消息也只能等到周琦接受全方面的檢查之后才會公布。
同樣是遭遇第二人的撞擊,周琦的膝蓋傷病很容易就會讓我們聯想到上個賽季格里芬被小里弗斯壓傷膝蓋的場景。再次回想起曾經在NBA中效力的中國球員,不論是姚明還是易建聯,傷病不斷的他們似乎都被貼上了“小玻璃人”的標簽。拋去亞洲人本身體質的問題,身高似乎也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因素。
這兩個賽季,因為膝蓋問題告別賽場的超級球星不在少數。林書豪、歐文、韋少、羅伯森、波爾津吉斯、恩比德都曾因為這片區域躺上手術臺。對于籃球運動員來說,脆弱的膝蓋本來就是一個受傷的集中區域,但是個子越高的球員,承擔的風險則會更加突出。
膝蓋已經成為NBA運動員的第一殺手
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曾經在2010年對過去17個賽季的NBA傷病進行了立體且深入的研究。他們希望通過對樣本進行大面積分析,來找出NBA球員受傷的傾向性。
在對所有球隊訓練師匯報過的傷病情況進行分析之后,他們發現,共有1094位球員出現在傷病數據庫中,貢獻3843次傷病情況。其中,導致缺席率最高的是就是膝蓋的髕骨周遭傷病,占據總停賽場次的17.5%;其次則是腳踝扭傷;而膝蓋扭傷的占比則為7.4%。
總結來說,NCBI的研究告訴我們,在1993到2010年的17年間,球員們因為膝蓋傷病(髕骨相關問題+扭傷)總共缺席場次達到14739場,可謂是運動員的第一殺手。不過,這份研究數據卻表明,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傷病的頻率和分布與球員們的身高有著關聯。
美國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的這份報告足夠權威,但是其2010年的研究日期卻有些跟不上聯盟發展的節奏。
身高與傷病究竟有無關系?
在過去的,身高更高,速度更快,技術更全面的獨角獸已經逐漸占據了聯盟內線的主流。NBA球員的平均身高也在短短的幾年內從1.89米提高到了如今的2.00米。
根據Fivethirtyeight的數據統計,自從2000年以來,共有97位身高在2.05米以上的球員在樂透區被選中,這些球員因為傷病錯過了生涯中17.9%的比賽。而如果將身高提高到2.13米,這個數字將會達到23.5%。
反觀身高在1.92-2.00米和1.89米以下的球員中,他們生涯缺席的比賽分別只有15.1%和14.7%。雖然說這樣的數據同樣不是直接的證據,但是此研究已經能夠反映出身高對于傷病的影響趨勢。
同樣對傷病與身高關系感興趣的還有美國籃球網站Fansided,他們找到了第二落點,搜羅了2000-2015年間61例遭遇應力性骨折和應力反應的傷病。
在按照位置對這些傷病進行分類之后,我們發現,中鋒位置球員總共遭受20次應力骨折傷病,四號位球員則有11次。單從位置而論,大個子聚集的中鋒位置,其應力骨折的傷病頻率幾乎是每個位置的兩倍。
和周琦不同,例如洛佩茲、姚明、恩比德和西蒙斯,他們遭遇的應力性傷病與身高體重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更加具有致命性。根據統計,31%曾經遭遇過應力性骨折的球員都會在未來飽受同類型傷病的困擾。自從1999-2000賽季以來,所有遭遇過應力性骨折的球員,僅僅出戰了生涯中65.9%比賽場次。可見,對于個體高大的球員來說,傷病的反復是很難避免的。
“很顯然,現在的球員們的身形更加高大,也更加強壯,肌肉也更加具有爆發力,或許也是球鞋重心更高的原因吧,大家都在將身體的能力推向極致。大個子球員們的傷病并不是巧合,而且現在也變得越來越頻繁且平常。”2010-11賽季,當時效力于新奧爾良的大衛·韋斯特,在扭傷膝蓋前交叉韌帶之后說道。
的確,被斯科拉壓傷,周琦的傷病包含了太多的偶然性。不過,偶然之中也定有必然。更高的身體、更大的體重、更慢的速度、更難以控制的力量、更加脆弱的腿部,現在這個更快更強的聯盟讓大個子球員的身體,走上了最危險的懸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