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記錯的話,國內最后一次看不到NBA轉播,是1998-99季縮水賽季。
那年圣安東尼奧馬刺的奪冠歷程,我是靠報紙、雜志和后來補錄像帶了解的。
在那之前,我看了幾年的NBA直播。有些是CCTV,有些來自廣東臺。那會兒看球很不易,學生,往往周末才看得上一場完整的球。數據和報導,靠電視新聞,靠雜志和報紙。
我記得1994年的《籃球》雜志,前半部分聊中國聯賽(當時還沒有CBA),后半部分聊NBA。當時許多翻譯與現在不同,比如加里·佩頓莫名其妙地翻成凰克斯頓。
又過了幾年,國內的電視直播多起來了。看球也方便了。
互聯網盛行了。看不到直播時,也能靠NBA官網、雅虎體育和ESPN看play by play了,賽后還可以看recap。
數據網站也慢慢起來了。BBR啦,82GAMES啦,等等。
互聯網上開始有了動圖,有了戰報,有了技戰術分析,當然也有了蜜黑。
2008年夏天開始,我去上海某頻道當嘉賓解說玩兒,接觸了一些行內的前輩精英,也知道了這行幕后有多不易。我一個人來去慣了,一向不覺得。那時才知道,“哇,我們看一檔節目,后面這么多人在幫襯!”
后來我離開上海后,看球的時間沒那么方便了。
但好在時代發展了。不用像小時候似的,到周末正襟危坐看一場球了;不用等著雜志和報紙,才能看到戰績排行榜和數據了。
2018年初夏某天,我趕飛機。編輯開車送我去機場,中間借我他的手機(他開車來時正聽著球),讓我看著直播,看著休斯頓一口氣投丟了27個三分球。
作為球迷,這個年頭,本來是挺幸福的當口——比起以前,看一場球得征求爸媽同意、得忍受低清電視的歲月。
比起每年總決賽時恰逢期末考試前,經常得在學校里邊吃午飯邊抬頭看電視的學生時光。
頭幾天,不當言論出現時,我第一反應,以為單是莫雷犯渾——我知道美國有些嚷嚷這類話的人,壓根不知道這個時間點,這種發言,性質有多嚴重。
到他刪了,到他后續發話,到蕭華昨天出來說事了,我知道,事情大了。
大概,那邊還是不了解(或假裝不了解)中國,還是沒意識到(或假裝沒意識到),這次闖的禍有多大。大概,他們還抱著“我們這里規矩是這樣的”心態。
如果蕭華昨天的言論,就算是NBA最終表態,而沒有后續的話,身為準備迎接新賽季的球迷,怕得做好心理準備:
我沒記錯的話,國內最后一次看不到NBA轉播,是1998-99季縮水賽季。
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這個節點,我們當然無須遲疑。
如果真的后續沒法得到妥善解決,無須遲疑的同時,也難免有些可惜——當然不是為莫雷(和蕭華)可惜。
莫雷的混蛋言論(和蕭華的態度),可能影響NBA最大的海外市場,就此改變無數國內從業人員的生活軌跡。
喬丹、大夢、鯊魚、科比、鄧肯、勒布朗、庫里們一路精彩表現贏得的球迷,都可能要改變些習慣了。
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這個節點,我們當然無須遲疑。
只是無須遲疑的同時,想想這本來是,多少人花了多少年,終于構建起的一整個,讓球迷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最頂級球賽的生態和產業,現在可能因為莫雷的犯渾(或傲慢?或其他什么?)和蕭華的敷衍(在美國論壇,他也在挨罵,當然那是另一個話題了)而擱淺。
還是氣難平。
真是,太混蛋了。
嘆恨之外,我沒法不想到,擱大衛·斯特恩還在任,他會怎么處理呢?
不知道。
想想當年他繞世界找電視臺推銷,辛苦地搞NBA全球化。
到現在這步田地,斯特恩,大概只能遙指繼承人罵一聲:
“你真他媽是崽賣爺田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