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王全立
奧運賽場有一個普遍的“東道主現象”,這是指:當一個國家獲得奧運會承辦權后,政府投入、企業贊助和民眾支持等因素,會讓這個國家的奧運項目整體實力,在短短時間內發生明顯改變,有的甚至是“天翻地覆”。
在分析日本軍團近幾年的實力變化前,不妨先翻翻前幾屆東道主的業績。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韓國代表團在蘇聯、東德等多個強隊缺戰的情況下收獲6金,位居金牌榜第10。4年后的漢城奧運會,韓國排位上升到第4,金牌數翻一番(12枚),這一成績是在蘇聯、東德、美國等列強無一缺席的情況下獲得的。澳大利亞能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9金到2000年奧運會斬獲16金,那屆奧運會在悉尼舉行自然是關鍵因素。
相比之下,英國的東道主因素更是稱得上神話,2005年倫敦獲得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后,國家巨大投入讓英國人的體育能量猛增,北京奧運會奪得19枚金牌高居金牌榜第5,比此前一屆奧運金牌數多出10枚,2012年英國人在家門口摘得29金,金牌數又多了10枚。短短8年,英國奧運軍團的單屆奧運奪金數凈增20枚,金牌榜座次從2004年第10位提升到第3位,還把傳統三強俄羅斯壓在身下。里約奧運會,英國軍團金牌數略有下調,但仍以1金優勢取代中國的金牌榜榜眼地位,前后12年,演繹了奧運會“東道主現象”最大神話。
2019年,日本運動員在世錦賽、世界杯或是世界排名榜三大指標(注:某項目無世錦賽就選擇世界杯,無世錦賽、世界杯就選擇世界排名),有18項拔得頭籌,從數據上看,還不到中國軍團的一半。不過,這是日本軍團在部分強項沒有充分發揮水平的情況下取得的業績,需要提醒的還有,日本人還有前幾屆奧運會東道主不具有的優勢。
20年前的奧運會,影響力和比賽規模均達到歷史之最。為了不給東道主增加辦賽壓力,當時國際奧運會提出了“奧運瘦身”計劃,即在不增加比賽規模、參賽人數的前提下,每屆奧運會可以對若干小項進行調整,這一背景讓國粹武術失去在2008年躋身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良機。
由于種種原因,近些年奧運會影響力不比以往,導致申辦國越來越少,為了重現盛景,國際奧運會放下架子,拋出了東道主可以增加5個大項的誘人條件,新政策讓東京奧運會在保留里約奧運會28個大項的前提下,新增棒壘球、空手道、滑板、沖浪、攀巖5個大項。由此可見,日本人的東道主優勢和此前的英國等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是一年多前日本奧委會負責人敢于喊出“沖擊30枚金牌”的信心支撐。近兩個賽季,日方奪金數距離“30枚”仍有相當距離,但他們仍然沒有咬定“30金”不放松,可見有多自信,畢竟屆時他們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天然優勢。
不妨作個假設。6個月后的東京奧運會,假設日本的體操東山再起,摔跤、空手道、柔道、棒壘等傳統強項實現井噴,各有擅場的田徑、游泳、攀巖、滑板等幾個項目均有上佳表現,沖擊30金的目標還真不是“天方夜譚”。
中國人在北京奧運會能搏出48金的完美答卷,英國人能在兩屆奧運會連續凈增10金,東道主優勢最大的日本人為什么不能做到?!如果日本實現沖擊30金的目標,如果中國軍團在一些項目尤其是中日對決的幾個項目出現閃失,目前20多枚金牌的優勢很可能迅速縮水甚至化為烏有。里約奧運會,我們以1金之差不敵英國,相信賽前誰也不會想到會發生這一幕。這就是體育的奧妙所在,即便最后一刻,奇跡也可能會發生。
由此看來,東京奧運會賽場東道主真是中國軍團最應該重視的對手。寫到這里時,記者想到20多年前國內某刊物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韓國:睡在我們下鋪的‘兇’弟”》。這個“兇”弟,如今已換成日本。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