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米格爾·埃切格雷(《體育畫報》高級專欄作家,生于秘魯,在英國求學)
摘譯/羅珂
1992年,當時的我還是個住在秘魯首都利馬的孩子。這座城市正處于經濟轉型和內部斗爭中——就像南美洲其他地區一樣——同時也正接受著美國現代文化的沖擊。
美劇《救命下課鈴》(美國于1989年8月開始播出)盡管已經上映了差不多一年,仍處于極其受歡迎的狀態,而電影《忍者神龜2》(1991年3月22日首映)也仍舊在首都多家電影院播放。
在這座城市里擴張版圖的麥當勞,開在了賣檸汁腌魚生(秘魯代表美食)店旁邊;此外,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特種部隊玩偶當圣誕禮物。
得益于電視媒體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產品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秘魯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也感受到了美國文化在體育界的巨大影響力。確實,足球仍然是第一運動,但感謝國際電視臺的引進,秘魯人現在也會看NBC和ESPN,他們癡迷的運動類型愈發多樣。
這就是NBA登上舞臺的時刻。
你問任何一個成長于上世紀90年代的秘魯人,他們都會對你說,自己記憶里總會有關于邁克爾·喬丹和芝加哥公牛隊的這樣那樣回憶。對于南美人,喬丹不僅開啟了一扇籃球之門,還讓我們意識到,居然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定義職業運動員和文化偶像。
喬丹+公牛+衛星電視,讓籃球邁向全世界
所以讓我們重回1992年吧,那個時刻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事情發生在五月,距離我的11歲生日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當時我正在好朋友阿隆索的家里觀看NBA東部決賽第七場,芝加哥公牛隊對陣我支持的紐約尼克斯隊。我之所以決定將尼克斯當做我的最愛,是因為約翰·斯塔克斯是我最喜歡的球員。雖然不是官方認證,但我可以押上自己的生命——阿隆索也是當時秘魯最死忠的NBA球迷,他簡直對NBA比賽癡迷了,全心投入其中。
米格利托·喬丹,我爸爸是這樣稱呼他的,他率領的公牛隊以衛冕冠軍身份上演王者歸來,其影響力已經擴展到籃球場外。即便在秘魯的每個角落,你都能感受到這點。
那個時候的我并不知道,但多年之后,當我開始在體育領域工作,我意識到和好朋友一起觀看的那場搶七大戰(公牛最終110比81大獲全勝),向我證明了體育的意義遠大于一場比賽。它是一種文化運動,那就是邁克爾·喬丹和公牛隊在上世紀90年代對一個小胖墩產生的巨大影響。
上世紀90年代,正如你所見,不僅僅是NBA聯盟的黃金時代,也是體育世界的關鍵時刻,因為“米格利托”正在重寫我們,乃至世界看待超級巨星的方式。
動筆之前,我專門聯系了阿隆索,因為我想確定我的這些記憶并非只因為厚古薄今。
他毫不猶豫地幫了這個忙。“說實話,在1991年初的時候,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因為我發現了籃球,而公牛隊加深了我對這項運動的愛。”如今仍然生活在利馬的阿隆索,是一個插畫家兼作家,“盡管普遍認為是夢之隊在1992年將籃球影響力推到巔峰,我卻覺得是90年代的那支公牛隊——以及衛星電視——造成了這個局面,尤其是對于我們成長的地方而言。”
對于阿隆索,他對邁克爾·喬丹和公牛隊的愛有其特殊性。“看他們打球成為我和爸爸維持父子關系的一種方式。我還記得他那時候會評價他們極佳的默契,斯科蒂·皮蓬的優雅,霍拉斯·格蘭特及之后丹尼斯·羅德曼的力量,約翰·帕克森及之后史蒂夫·科爾的關鍵發揮。幾個賽季下來,我們在觀看公牛隊比賽期間成為一體,甚至在每一個冠軍到手后,互相祝賀對方干得很不錯。看起來似乎我們也是那幫家伙中的兩個。無論何時在電視上看到菲爾·杰克遜,我仿佛看到了爸爸:一個有著灰白頭發,固執又和善的老男人。”
“那些似乎沒有盡頭的夏日,我看籃球地板的次數比太陽還多,那些賽季的起起伏伏(包括1993-94賽季那支球隊),以及1998年總決賽第六場后公牛最后的致敬。當我和爸爸像喬丹和菲爾·杰克遜那樣熱情相擁,我們一起見證了歷史,所有那些珍貴時刻會永遠伴隨著我。”阿隆索在和我交談時坦言,盡管這支公牛隊對他而言非常重要,但直到發現它是連接父子的感情橋梁,他才發現這支球隊的真正意義有多大。
《NBA24/7》,英國年輕人的朝圣之路
1993-94賽季——那時的任何一個NBA球迷都記得——太多原因造成了巨大改變。當時公牛隊失去了喬丹,而我因為秘魯動蕩而和家人去了英國。
毫不意外,全新的文化對我造成了沖擊,在英國的生活幾乎改變了我的一切。這時的我不再是個秘魯小子,現在我是個移民,必須讓自己適應一個新世界、一個新社會以及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剛開始,受限于我的英語水平,交朋友是件難事。但我的喬丹第七代簽名鞋、我的美國流行文化知識,以及最重要的邁克爾·喬丹,成為我的“救命稻草”。這些成了我的優點,成為開始交流的話題。漸漸的,一點一滴,我覺得自己的新家更舒服了。
你們看過美劇《初來乍到》嗎?那就是我從利馬到倫敦的生活翻版。我是個生活在新大陸上的外國人,用流行文化和體育作為我的“監獄通行證”。
再一次,就像在秘魯一樣,足球仍然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運動,也是我最初的愛。但是NBA,喬丹和公牛隊再一次對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尤其是年輕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英國第四頻道將美國運動推廣到本國觀眾中。上世紀80年代,NFL的收視率開始飄紅;所以到了90年代中期,NBA也理所當然開始流行。轉播1996-97賽季比賽,是英國傳媒取得的重大進展,搞定這份轉播協議,堪稱他們與當時最受歡迎的意甲足球聯賽達成轉播協議以外的最大動作。那個節目叫《NBA24/7》,幾乎每個英國年輕人都懷著朝圣之心收看過它。
喬丹的一切,英國黑人少年都想擁有
時間來到了1998年,我已經是一個完全適應了英國生活的高三學生。喬丹的公牛隊仍然是時代的標簽,他們正朝著第六個總冠軍前進。最重要的是,從個人角度而言,他的海報仍然掛在我房間的墻上,挨著我的另一個偶像球星德懷特·約克(盡管他離開阿斯頓維拉轉投曼聯后,我就把他的海報摘了下來)。
在英國,NBA不僅僅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同時它也象征著少數派,尤其是英國黑人群體。NBA也因此吸引了這些英國人,就像前文所言,它的寓意高于體育,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
“和許多在倫敦長大的年輕人一樣,我對NBA的愛源于在MTV電視臺觀看的說唱明星,我想完全模仿他們的風格,對著鏡子拿著梳子練說唱。”如今在倫敦做英文教師,也是我讀大學的好朋友詹姆斯·齊內里感慨道。和阿隆索一樣,齊內里也深受美國文化,尤其是喬丹和公牛隊的影響。“開始流行的是NFL奧克蘭突襲者隊的帽子和外套,它們儼然成了倫敦北部年輕人的校服。很快,傳奇人物邁克爾·喬丹占據了人們的視野,他的簽名鞋、T恤、帽衫、帽子、海報——只要你能想到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齊內里說。
在訂閱了《扣籃》雜志,并追看《NBA 24/7》節目后,齊內里對喬丹和公牛隊的愛愈發不可抑制。他的世界觀也因此改變:“每天我畫的漫畫,從黑人超級英雄變成了街球手。但無論畫什么,他們都穿著喬丹的服飾,戴著公牛隊的帽子。時至今日,我在不上班的時候,還會穿上自己的喬丹第三代簽名鞋。”
我的移民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邁克爾·喬丹和上世紀90年代那支芝加哥公牛隊,為全世界——不僅僅是美國——賦予運動和超級球星全新的定義。他們的成功引發了國際效應,得到了大家崇拜和贊美。
我這個秘魯孩子,絕對不會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