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呼蘭述評
1990年獲得中國足球第一個洲際冠軍——亞俱杯(亞冠聯賽前身);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前曾十次獲得聯賽、足協杯賽、亞俱杯等大賽冠軍:培養了一批批國腳、國字號教練……作為中國足壇歷史最為悠久的球隊之一,擁有67年歷史的老牌球隊遼寧足球隊沒有進入新賽季中甲參賽名單,遼足的解散堪稱中國足球的悲哀。遼足的衰落其實從1995年職業化開始連續“賣血”就埋下了伏筆,這支依靠轉讓球員為生的俱樂部如今在無人可賣的情況下,欠下了巨額的稅款和債務。隊長張野等7名球員聯名上訴中國足協怒斥俱樂部在《2019賽季工資確認表》上偽造簽名,更是成為壓垮遼足的最后一根稻草。
遼足走到如今的地步,關鍵就是自身青訓出現嚴重斷檔,再也無人可賣,依靠轉讓球員維持運轉的模式無以為繼。將遼足喻為中國足壇的人才寶庫并不夸張,但這座寶庫也創造了中國足壇人才流失的紀錄。從1995年國腳黎兵以當時創紀錄的64萬元的轉會費轉會廣東宏遠隊開始,遼足的足球人才就開始了源源不斷地外流。尤其是李鐵、李金羽、張玉寧那批險些在1999年創造“中國版凱澤斯勞滕神話”的“遼小虎”和楊旭、于漢超、張鷺這一批1987年年齡段的精英,幾十名中國足球頂級球員,除了肇俊哲一人之外,全部被遼足俱樂部轉讓。
職業化之前的遼足絕對是中國足壇的霸主,也擁有一塊金字招牌,但從職業化一開始他們就沒有遇到希望把遼足做大做強的金主。球隊的老板只是把球隊當作了招商引資的招牌,通過轉讓球員,向政府索要政策支持來勉強度日。遼足這塊金字招牌聲譽一落千丈的事件不是職業化后的三次降級,而是2011賽季拿到中超第三名,卻主動放棄2012賽季亞冠參賽資格一事。從那開始,遼足就被很多球迷稱為“遼跑跑”,遼足隊員也一度抬不起頭,甚至當昔日隊魂肇俊哲每每提到這件事,都會恨得咬牙切齒。而遼足之所以退出亞冠,就是因為當時沒能向遼寧省有關方面要來政策上的支持。
在大股東投入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遼足這種“賣血”求生的模式早就遭到了廣泛的質疑,但他們如此維持能夠堅持到2019賽季結束,已經是一個奇跡。數年前遼足還在中超聯賽時,俱樂部高層采訪時就明確表示:“中超俱樂部中,敢說自己真正盈利的,就只有遼足俱樂部一支。”張鷺轉會費7000萬元、丁海峰6000萬元、楊善平6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的五個賽季里,遼足轉讓的10多名主力球員轉會費合計就高達4.5億人民幣。盡管前幾年中超、中甲俱樂部的投入大幅增加,但這些巨額轉會費收入維持了遼足的運轉。中國足球燒錢最為火爆的幾年,也是遼足轉讓球員獲利最大的時期。
作為一支職業俱樂部,要想生存,首先是要經得住市場經濟的考驗。當這支長期以轉讓球員為盈利模式的俱樂部人才出現斷檔,無人可賣的時候,那么必然走到今天的局面。遼足俱樂部的高層早就應該意識到培養后備力量的重要性,但是10余年,遼足卻一直在吃老本,而忽視了青訓。當把俱樂部原總經理張曙光從大連毅騰買來的楊旭、于漢超那一批1987年年齡段球員賣光之后,俱樂部便陷入財政危機。如果俱樂部10年來能夠繼續在青訓上保持投入,以遼足多年成功的青訓經驗,只要能夠源源不斷培養出一批批新人,那么就完全能夠以自己的造血功能生存下去,不至于淪落到今天的地步。
遼寧足球俱樂部如今已經欠稅高達近4億元,如果按照中國足協嚴格執行存在欠稅、欠薪行為俱樂部不能獲得準入資格的標準,那么遼足俱樂部早就消失。雖然中國足協網開一面,但長期存在欠薪行為的遼足這一次真的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僅僅存在巨額欠稅、欠薪,遼足俱樂部多年以來還拖欠其他企業、部門的大量外債。俱樂部此前多年還可以憑借轉讓球員來籌集資金勉強維持運轉,但從去年開始,球隊已經無人可賣,大股東宏運集團僅投入保持各梯隊正常訓練、比賽的費用,從俱樂部高層到球員,俱樂部所有人員的工資獎金長期拖欠,俱樂部已經病入膏肓。
解散雖然讓人傷感,但這樣的結局對無藥可救的遼足來說是一個必然的結局,也是一種脫離苦海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