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趙偉侖
“現在我還沒有癡呆,這些東西我記得非常清楚。將來癡呆之后,我別的東西都能忘,這些東西忘不了,籃球一輩子忘不了。”
——這是北京籃球開山宗師、90歲的程世春老爺子坐在家中說的一句話,也是《北京籃球·致青春》拍攝期間給工作人員留下印象最深的瞬間。
4月10日至4月25日,北京首鋼籃球俱樂部制作的六集專題片《北京籃球·致青春》正式上線。在半個月的時間里,關于北京籃球的歷史首次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段長達64年的故事終于被揭開。
1956年7月10日,在賀龍同志提出北京要盡快建立專業隊的想法后不到一年,北京籃球隊正式成立。四個月后,北京男籃以8勝1負的優異成績勇奪首屆全國籃球甲級聯賽的冠軍,程世春當時的身份就是隊員兼教練。
如今回憶起北京籃球的往事,年過九旬的程世春老爺子說:“這不只是我的青春,這是我的一輩子。”
在中國,關于一座城市的體育記載少之又少,愿意踏實去當歷史記載者的人更是屈指可數。《北京籃球·致青春》這部專題片的上線,在中國體育歷史,尤其是籃球領域上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這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的記載,更是對一代人的致敬。
去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又是首鋼建廠10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北京首鋼籃球俱樂部制作的這部專題片應運而生。“歷史是教科書,了解自己歷史的同時,通過體育彰顯這座城市的性格,讓北京籃球代代相傳”,這便是這部專題片的制作初衷。
據專題片負責人章萍透露,俱樂部最初的想法比較簡單,但是真正著手去做的時候發現,完成這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真的很難。從十月之前的策劃階段,到11月中旬第一次拍攝,再到一月上旬最后一期收官,整個制作過程中,有兩個難題始終讓這個只有30人左右的團隊非常頭疼。
第一個難題,尋找北京籃球的老前輩。雖然很多老球員曾效力于北京隊,但當時首鋼尚未接管北京男籃,俱樂部并沒有所有人的聯系方式,所以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尋找老前輩們。為此,俱樂部特別找到“籃球活字典”孫保生,作為籃球媒體行業元老級人物的“孫大爺”,幫助俱樂部聯系到了不少老前輩。
但取得聯系只是第一步,能否來到演播室進行錄制,又是另一碼事。不少球員退役之后就定居到其他城市,比如70年代效力于北京隊的黃頻捷,俱樂部這次特意將他從貴州請到了北京。不過也有沒能請來的球員,有的人不在北京,有的人工作實在太過繁忙,比如昔日北京隊的“雙塔”單濤和巴特爾。
其次,搜索過去的歷史資料是另一個難題。就像之前所說,很少甚至是沒有人做過關于歷史的回顧,以前的資料保存也不像現在的電子化那么容易,很多歷史資料要么不齊全,要么已經找不到。據章萍透露,俱樂部在這次制作過程中也有一個比較大的遺憾:“沒能特別多的用到以前的視頻或老照片,從而展現老一輩當年的風采。”
以上兩個制作難題讓俱樂部深刻意識到,這件事必須趕緊做、趁早做,需要迫切去做。用制作團隊工作人員的話來說就是:“感覺自己好像在拯救歷史,希望能讓老前輩們說點什么!”
在這種緊迫感的驅使下,俱樂部也決定繼續將歷史記載下去。章萍透露:“如果說我們這次做的是一個連續劇的第一季,我們肯定希望繼續做第二季、第三季,希望自己的歷史不斷帶,可以一直書寫。 ”
據了解,俱樂部對接下來的紀錄片策劃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并針對當下的傳播方式進行了相應拓展,比如面向北京球迷、籃球從業者等,收集與北京籃球有關的文物,繼續保持籃球和社會之間的聯系。
歷史的巨輪仍在滾滾向前,每一次攀登的結束,都是下一次攀登的開始,就像首鋼體育董事長梁宗平所說:“不管走了多遠,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