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了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期間公布了多項新政策。《新京報》撰文指出,中超聯賽的陣痛恐怕會難以避免地到來。
這次會議正式出臺的主要政策,一方面是限制投資和球員薪水,一方面是俱樂部改中性名稱。《新京報》認為,中國足協希望用工資帽鼓勵本土球員留洋、用中性名結束俱樂部對母公司注資依賴的初衷與目前中國足球的現狀并不相符。
該媒體表示,中超海外留洋的獨苗是正在征戰西乙的武磊,除了球員能力是否能達到留洋需求外,大牌外援的撤離也勢必令各俱樂部更為倚仗優秀的本土球員,留洋是聽起來很美的出路,實現起來卻并不容易——多年來,中國不少優秀球員都有過留洋機會,但均以俱樂部不放人告終,可謂前車之鑒。
如果說擠泡沫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現象的話,那么俱樂部中性名字的更改引起了更多的非議,尤其是國安、泰達、魯能、建業這些俱樂部的名稱早已深入人心。對此《新京報》認為,中性名是具有爭議的變化,即使是中超俱樂部,目前也沒有職業化到可以自己造血、自負盈虧的程度,當投資人難以通過俱樂部名稱獲得相應效益之后,當驟然失去知名外援外教帶來的傳播效應和品牌價值后,中超聯賽的陣痛恐怕會難以避免地到來。
盡管從長遠來看,中性名更為穩定,但球迷情感上的傳承與認可同樣是中國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如國安、泰達、建業等存在20年以上的老字號陪伴了一代球迷的成長,“一刀切”式的改名帶來的情感震動會成為看不見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