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銳報道 日前韓國棋院《圍棋》月刊組織棋界各方代表人物商討發展大計。僧多粥少,是目前韓國棋院面臨的尖銳問題。90年代初,韓國棋院的職業棋手只有100名左右。但現在,韓國棋院職業棋手人數已達到389名,而圍棋比賽總數有限,真正能憑借圍棋比賽維持生計的棋手,卻只有60人左右。
參加研討會的有韓國職業棋士會會長車敏洙、圍棋教授鄭壽鉉九段以及南治亨二段,著名棋手趙漢乘九段、樸志勛六段。車敏洙說現在一名棋手定段投入在3億韓元左右,但定段后的年收入僅有100萬韓元,這已經是棋界一大問題。
話題還是從樸志勛六段提出的“職業棋手應分為普及型與競賽型”開始,明知大學教授南治亨提出,“現有的職業圍棋制度本身是過去式。如果一名棋手競爭力下降,應像隱退的職業棒球選手那樣改行。只有能在聯賽中生存的棋手,才是真正的職業棋手。”
她甚至提出:“韓國棋院應就地解散,全部重新開始。目前排名在前200位的職業棋手,應可以殺進圍棋聯賽。也就是說,真正有實力的棋手才可以繼續當職業棋手。各項賽事預賽向業余棋手開放。如果參加者太多,甚至可以收取參加費。在這些大賽中取得積分再轉成職業棋手,會比目前更有競爭力。”
車敏洙表示不能同意,“這幾乎沒有可行性。年輕棋手應主要參加新聞棋賽,而元老棋手除了元老聯賽以外不要參加其他賽事。就目前而言,這是最佳方案。這樣一來,參加人數自然會變少,賽事獎金也會提高。至于教練和裁判,可以從隱退棋手中優先選拔。而元老聯賽,將允許隱退棋手參加。”
一線棋手代表趙漢乘九段對重新普遍發放對局費、回歸傳統的做法提出異議:“我認為體育比賽應以勝負為中心,但現實卻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決定勝負的棋士忙于學習、比賽,但與勝負無關的棋士引領著行政或大部分方向。我的感覺是,一線棋士好像從決策中心被擠出了,年輕棋士連聲音都發不出來。因此,政策傾向于老年棋士的福利而制定,所以我們必然會產生不滿。”
趙漢乘力挺獎金制,“以前比賽預算是以獎金制為基礎,現在對局費制又出現了。即使比賽增多,參加本賽的棋士收入也會停滯,所以很難只專注于圍棋。也因此,定段的吸引力也會下降,這種惡性循環似乎在延續。”
車敏洙說哪怕對局費僅有10萬韓元,但對于有些棋手而言很有意義。趙漢乘毫不客氣地反駁:“好像你打了一個有點極端的比喻。即使如此,也不會因為給10萬元對局費而對生計有幫助。”
70歲的車敏洙2020年競選成為韓國職業棋士會會長,他承諾兩年內增加五項職業賽事,結果一年多時間里,韓國已經增加了頂尖棋士戰、樸申七番棋、牛膝鳳爪杯、名人戰、IBK杯女子圍棋大師賽、湖畔杯等賽事,兌現了其諾言,但即便如此,韓國棋界只是一解燃眉之急,并未解決根本問題。
至于職業棋手參賽資格問題,網民“漢士美學生”提出,“韓國圍棋完全可以全面參考職業網球制度。根據ATP排名,決定選手參加ATP250,ATP500,ATP1000賽事。如果在比賽中取得積分,再參加上一等級比賽。”
網民“tlsadd”說,“沒必要在這里空對空沒完沒了地討論。韓國棋院完全可以照抄高爾夫球制度。指定50-100人參加競賽,其余棋手參加二級聯賽和元老聯賽即可。崔精九段完全可以像米歇爾-魏那樣參加男子賽事。”
其實,說到底職業棋界是一個存量池還是一個增量池的問題,增量的話現有的問題并不難,反之愈發嚴重。職業體系必須建立在擁有造血功能的產業化基礎上,如此才能借鑒高爾夫、網球職業體系。C羅36歲了,也不愁轉會下家,因此職業不職業,年齡不是標準,市場來選擇。70歲的曹薰鉉九段擁有八成勝率,為什么聯賽隊不用他?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擁有一個職業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