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6月15日,正在烏茲別克進行的第五屆U23亞洲杯賽將展開兩場半決賽,由日本對決烏茲別克、沙特出戰澳大利亞。相比而言,因日本乃近鄰且水平相對較高之故,國內不少球迷還是較為關注日本足球的發展,而且也都清楚此番出戰的日本隊是純2001年齡段隊員,以小打大、2024年巴黎奧運會男足賽練兵。但或許我們并未注意到:日本隊半決賽的對手烏茲別克隊此番也是派出2001年齡段球員出戰,也是在為巴黎奧運練兵。不只于此,各隊幾乎都在如此運轉。換言之,我們身邊的對手早就開始未雨綢繆。對照中國足球,不得不說的現實就是:中國足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雞肋”?奧運練兵好舞臺!
由于中國U23隊不參賽,因此此番U23亞洲杯在國內幾乎無人問津。當初,有關方面做出中國99年齡段U23隊退出去年10月預選賽階段比賽的原因,當然與疫情有很大關系,但另外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這次在烏茲別克進行的U23亞洲杯賽是單數屆賽事,與奧運會無關,所以參賽與否影響不大。的確,亞足聯自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取消奧運男足亞洲區預選賽、專門設立了U23亞錦賽也就是現在的U23亞洲杯賽后,只有逢雙數屆次的賽事才作為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預選賽,前三名代表亞洲征戰奧運會,而單數屆賽事與奧運會不掛靠,于是也就成為眾多人眼中的“雞肋”。
但問題在于:從國字號隊伍的建設角度來看,U23球員作為國家隊的后備力量,需要通過洲際大賽來積累經驗、增加國際比賽閱歷,為步入國家隊做好準備,近鄰越南隊就是最好的例證。卡塔爾世預賽中歷史性殺入12強賽,越南國家隊就是以獲得2018年U23亞錦賽亞軍的隊伍為班底組成的。另一方面,單數屆賽事作為奧運的“前哨戰”,是奧運適齡球員鍛煉的絕佳舞臺與難得的機會,近鄰日本隊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一點,隨著賽事自身的發展,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以本屆U23亞洲杯與2018年在中國江蘇進行的第三屆U23亞錦賽為例,同樣是單數屆賽事,通過對照16支參賽隊的球員組成年齡情況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趨勢。
四年前在中國進行的第三屆賽事上,參賽適齡球員為95年齡段隊伍,而1997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球員則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足賽的適齡參賽球員。在參加2018年U23亞錦賽的366名球員中,95-96年齡段適齡參賽球員為210人,所占比例為57.38%;而東京奧運會的適齡參賽球員也就是小兩歲的球員,僅為156人、占比為42.72%。
四年后的今天,這樣的比例幾乎顛倒過來,即:99-00年齡段適齡參賽球員的人數下降至172,占總參賽球員367人中的比例為46.87%;而準備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適齡參賽球員也就是2001年1月1日或以后出生的球員人數增加至195人,占比提升至53.13%!而且,本屆賽事中,除了日本隊繼續沿用以往的以小打大的策略之外,像烏茲別克也是派出了純奧運適齡球員參賽;伊朗隊只有3名99年齡段球員,有點類似于奧運會有三名超齡球員的味道,其他也全部都是巴黎奧運適齡球員。
(烏茲別克也是純01年齡段隊伍)
(馬達維基亞和他的伊朗隊也近乎純01年齡段隊伍)
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與分析的趨勢。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日本足球的示范效應已經越來越為亞洲其他球隊所借鑒與效仿。盡管在2018年的第三屆賽事上,日本純97年齡段在八進四的比賽中曾被最終奪冠的烏茲別克以4比0橫掃,但這并未動搖日本足協這種做法的信心,因而,這次依然是以小兩歲的隊伍出戰,并且一舉殺入了四強,并因為是淘汰了衛冕冠軍韓國隊而引起廣泛關注。
實際上,伊朗隊在小組賽階段被淘汰之后,伊朗國內輿論、球迷就批評與指責聲四起,甚至要求主教練馬達維基亞“下課”,但馬達維基亞明確表示:伊朗隊著眼的是巴黎奧運會,所以不能過多在意眼下成績。當然,對于球隊緣何無緣小組出線,馬達維基亞也進行了認真剖析,就是伊朗這些U21球員在國內聯賽中出場時間與機會太少,希望各俱樂部球隊能夠多為這些U21球員提出出場機會。
韓日“雙贏”與中國“雙敗”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一直都宣稱:“奧運足球嚴重干擾了中國職業足球”;“奧運足球在世界足壇什么都算不上”;“中國足球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世界杯而非奧運足球,應該放棄奧運足球?!痹圃?。咋一聽,似乎很有道理,而且奧運足球在歐洲足壇確實不受重視。但放眼亞洲足壇,各個會員協會對奧運足球的重視程度恐怕遠超國人之想象。否則,無法解釋上述這種趨勢與現象。
而且,我們應該更清楚地看到一點:近鄰韓國、日本同樣重視奧運會,其重視程度甚至遠超中國足球,但為什么韓日始終能夠取得成功?請看下表:
日本職業聯賽始于1993年。1996年開始連續獲得奧運參賽資格;1998年開始連續獲得世界杯參賽資格。韓國的職業聯賽始于1983年。1984年開始連續獲得奧運參賽資格;1986年開始連續獲得世界杯參賽資格。“奧運足球”與“職業足球”在韓日兩國似乎根本就不存在矛盾。
可以這么說,看重奧運足球并不是什么壞事,近鄰韓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U23奧運隊成為國家隊的人才輸送鏈上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可以看到:自1992年奧運會開始,東亞區無論是奧運男足賽還是世界杯賽,出線的就是日本隊與韓國隊。
而對照中國足球,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年來一直將“奧運足球”和“職業足球”、“世界杯”割裂開來,甚至是人為地對立起來,加上各種場外利益交織其中,根本沒有建立起合理體系。而韓國隊、日本隊同樣面臨奧運與世界杯的雙重壓力時,能雙線作戰并取得“雙贏”,中國足球卻只能是“雙敗”,根本就是:韓、日兩國已形成了自己的成功“體系”。做不到這一點的中國足球當然只能是四處碰壁,一次成功也只能是一種“偶然”而非“必然”。
中國足球不缺主意唯缺堅持
實際上,類似像日本對待單數屆U23亞錦賽的策略與態度,中國足球并非沒有嘗試過。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記得2014年在阿曼進行第一屆U23亞錦賽,當時的適齡球員是以武磊、張稀哲等為代表的91年齡段球員。在預選賽中,時任主教練傅博率這批球員出戰,拿到決賽階段比賽入場券。但著眼于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足協做出了以93年齡段球員為主參賽的決定,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奧運預選賽“練兵”。
(2014年阿曼第一屆U23亞錦賽的中國隊)
這個策略就是如今日本足協的策略。但是,因為93年齡段隊伍在首仗1比0領先的情況下,最后2分鐘連丟2球,士氣嚴重受挫,最后的結果就是遭遇三連敗。原本就沒有成績的中國足球因為遭遇這樣的失利,隨即遭到了球迷、媒體的批評與“群毆”,中國足協也被指責為“豪賭奧運”,并要求主教練傅博“下課”。在這樣一種氛圍與環境之下,傅博率93年齡段球員又戰戰兢兢地參加了仁川亞運會,結果對陣巴基斯坦隊僅僅只是1比0險勝。至于隨后2016年第二屆卡塔爾U23亞錦賽也就是里約奧運預選賽中,中國隊小組賽三戰三敗,名次墊底。中國足球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如今的國家隊之所以青黃不接,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93年齡段這批球員中,像劉彬彬在去年的40強賽中才完成了代表國家隊的首場比賽;吳興涵則是在去年的40強賽中才攻入了93年齡段這一代在國家隊中的首個進球;徐新則是在12強賽中才完成代表國家隊的首秀……
至于后來,在2018年家門口進行的第三屆U23亞錦賽上,為爭取一個好成績,贏得一個相對寬松的外圍環境,擯棄了先前的策略,讓95-96年齡段隊伍參賽,但還是未能進入八強。隨后的印尼亞運會上,95-96年齡段隊伍也同樣止步于16強!
不能說日本足協的做法就是“先進”的、中國足協“不會做”。問題恰恰就在于此:日本足協面對失敗,依然選擇了堅持!在2014年的首屆賽事中,日本派出的就是93年齡段隊伍練兵,結果無緣四強;2018年第三屆賽事中,日本派出97年齡段隊伍在1/4決賽中被烏茲別克隊四球橫掃,無緣四強;四年后的今天,日本派出2001年齡段隊伍還是在練兵,結果殺入四強。但中國足球呢?總是想著一次性的成功,面對一次暫時的失敗便選擇改弦更張、另起爐灶,并美其名曰“創新”與“改革”。說得更通俗些,就是“瞎折騰”!所以,中國足球就是在這樣的不斷“折騰”中加速走向衰敗。
再譬如,疫情之下,中國足協讓2001年齡段隊伍組隊參加中乙聯賽。應該說,在現實下特別是“進不來、出不去”的情況下,讓年輕球員通過國內的比賽進行鍛煉,這是一種更務實的辦法與選擇。球隊參加了2020年與2021年兩年中乙聯賽后,年輕球員也確實是得到了一些鍛煉。在2024年奧運預選賽定于明年即將開始的情況下,應該說今年是最為關鍵的一年,但各種反對之聲再起,各地方俱樂部號稱自己需要用人。足協迫于壓力又做出了取消01年齡段隊伍再組隊參加聯賽的決定。隨著聯賽全面重啟,01年齡段球員又有多少在各自俱樂部球隊中獲得較為穩定的、較長出場時間?于是,問題隨之而來:等明年奧運會預選賽開始時,中國國奧隊又能找出這樣的一批球員出戰?對照一下此番出現在U23亞洲杯賽上對手的01年齡段球員,看看成長經歷以及大賽經驗,前景會如何?恐怕無需多言。
中國足球就是這樣不停地“折騰”,再加上各種利益的交織,讓人無處可尋、無從下手,甚至悲觀些說,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旁觀U23亞洲杯有感①:U23亞洲杯激戰正酣 假如中國U23國足也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