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駐西班牙記者 武一帆
看到西甲與國內主轉播商解約,心中毫無波瀾。搜了搜自己的稿庫,沒寫過上一次續約的新聞,但記得那件事的核心主旨:給“新冠”中的西甲打了一劑強心劑,畢竟是近10年的長約,涉及幾億資本投入。2020年10月份續約,而且一口氣又加4年,但又在2022年6月解約,看上去有點荒唐。我是對國內資本市場沒半點研究,不了解這里邊的貓膩。不過畢竟在西班牙十幾年,對這邊人的心理還是有些揣摩。在此說幾件小事,可見一斑。
2018世界杯前,受邀參觀LaLiga(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新總部大樓。市場部的走廊里掛著西甲全球戰略的示意圖,上邊像電影《大決戰》似的插著很多紅色藍色的圖釘,標出“市場占有”和“重點合作”區域。中國是西甲的第二大海外市場,僅次于美國。這里邊轉播受益占比很大,但其他部分很難估算。一個簡單的問題:國內那么多體育品牌專營店,有多少在售賣西甲球隊的球衣?銷量又如何?
西甲肯定很重視中國市場,但這個“市場”和球迷又有多大關系?2020年之前,媒體證是職業聯盟和各俱樂部共管的。記者可以通過俱樂部媒體部申請證件。但之后西甲將媒體管轄權集中在自己手中,記者都要在官網登記,填寫繁復的表格,提交一大堆收入、繳稅和保險方面的證明。本地媒體走這個流程也要花點功夫,外國記者呢?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國記者十有八九是兼職,別說完稅和保險,連合同都沒有。就我而言,別的都可以對付,但保險這塊國內的不靈,要在本地買。也就是說,我為了申請媒體證,每年還要多花幾百歐元買商業保險。就這件事,跟LaLiga的媒體部提了,沒人理會。所以結果就是,直擊現場的中國記者自此消失。當然受疫情影響暫時也沒人發現,不知道發現了又能怎樣。
上次看LaLiga旗下比賽還是2019年
其實西班牙方面并不了解中國足球市場。LaLiga不了解,各俱樂部也不了解。疫情前,我去采訪塞維利亞主席卡斯特羅和經理蒙奇,順便和市場經理喝了杯咖啡。他對俱樂部在中國開拓市場的前景特別樂觀,因為上次去考察青訓,受到當地領導的熱情接待。我忍不住潑冷水,舉了個例子:2015年在北京鳥巢,拜仁對瓦倫西亞,比如到場5萬人,你估計有多少瓦倫西亞球迷?對方稍加思考:各一半?至少也有4成吧。我回答:保守說大概70幾個,往多了說也不到200人。因為我就在論壇里,這些人我都認識。眼見對方血涌上脖子,幾乎跳將起來。我趕緊岔開話題。
最后一個故事。2011年皇馬訪華,在天津打了友誼賽。因為日程和北京的意大利超級杯米蘭德比沖突了,關注度受到些影響。后來接受“塞爾”電臺采訪,我說了幾個讓對方十分驚詫的觀點。首先西甲在華影響力(當時)還遠不及英超和意甲,球迷群體規模或許和德甲相當也說不定。這和引進的年頭長短以及播出時段有關。其次中國足球受眾群體看起來非常龐大,外媒動輒就以億計,實際消費群體很小,因為即便在視聽娛樂領域,足球比賽也排很靠后。因此,你西班牙人為了中國(其實是整個亞洲)安排個午間場,一周4個比賽日,感覺做出莫大犧牲,實際沒多大積極影響。
咱們不談中國人的文娛消費習慣,就說:為什么這么多年交流合作下來,依然互相不了解?我一點淺見:包括體育在內的國內文娛市場基礎、架構和運營模式大體上是美國式的通俗易懂的消費文化,更加開放、包容和具延伸性。英超更受歡迎,除了聯賽開發做的好,英美流行文化本來就在一個圈子里,英語的傳播力擺在那里。
而歐洲大陸足球,尤其是處在流行文化邊緣地帶的西班牙,滿腦子還是17世紀時左手《圣經》,右手火槍的大發現時代思維,覺得把我最好的東西扔給你,你自然頂禮膜拜。事實上,歐洲足球文化更趨向保守和本地化,對商業消費和全球化市場天然抵觸。不談買轉播買球衣,追西甲聯賽或某球隊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太大,因為你得深入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才覺得有意思,再加上語言有障礙,且市場推出的球星越來越少,光看比賽肯定乏味。
這不光是歐洲足球的問題,還是整個歐洲社會的問題。當今歐洲人怎么看待中國?開雜貨店和飯館的,不守規矩的暴發戶,還是其他政治意味更偏頗的標簽?想在中國打開市場,贏得球迷的心,而不是只想釣到一兩個冤大頭轉播商,總要放低姿態,轉變思維,好好做一番調研才行吧。尤其現在連本地小孩都不再看足球,怎么能奢望中國青少年不打手游、不刷短視頻,去看90分鐘一場0比0的巴拉多利德對西班牙人呢?午間場和武磊在這里又有多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