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記者:楊旺 記者:張靜 吳穎 王凡 葉翔 報道)央視網消息:3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8方面29條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由央視網與成都市體育局攜手主辦的首屆中國生活體育大會,將于7月底在成都舉行。對此,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大會是在《意見》頒布的背景下召開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重要嘗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但全民健身仍然存在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場地設施布局不優、載體不新、質量不高、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等問題。王雪莉認為,《意見》明確了在新的發展階段,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提出了促進城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更均衡布局、打造更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構建更豐富多樣的體育賽事活動體系、提供更科學更專業的健身指導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提出了人均體育場面積、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社會體育指導員配備、新建居住區公共健身設施配置、青少年運動技能等多項量化指標。真正做到了服務全民、覆蓋全民,造福全民,是十四五期間各級部門規范健全健身工作、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指導性文件。
從城市活力指數到體衛融合,提高運動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出發,各部委針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聯合出手,提出了一些量化方面的具體要求。如國家體育總局提出“推動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與多元化”要求;國家發改委提出“定期發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數,向運動達標者頒發證書”;國家衛健委提出“會同宣傳、教育、體育等部門和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圍繞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開展廣泛科普活動”等要求。王雪莉表示,這些目標要求都是緊緊圍繞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針對全民健身工作的促進來提出的。城市如沒有公共服務中的場地設施,則居民去哪里健身的問題將難以解決;如果沒有更科學、專業化的指導,居民可能出現因不科學的運動方法導致的運動損傷;如果沒有《意見》中提出的“治未病,不是治已病”的體衛融合概念,根據不同人群制定運動處方,則人們還會將繼續停留在生病了看大夫,康復了訓練等傳統認知階段。
王雪莉認為,目標都是為衡量和實現全民健身的目標和結果去制定。比如健身需要專業化指導的問題。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基層體育社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夠,運動促進健康的價值與作用還未得到充分體現。對此,《意見》提出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改革,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性、目的性融入每個居民的生活中來,成為身邊的體育指導。社會指導員將與社區、與每個人近距離接觸,這種改革將給科學健身與普及帶來質的變化。此外,在體醫、體衛融合方面。目前普通人參與鍛煉的氛圍初步形成。疫情前,中國路跑方興未艾,國內有上千家城市常年舉辦馬拉松賽事。而如果沒有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指導來配套,運動損傷可能將隨之而來。《意見》對社區體育提出了針對性的運動處方,并將相關運動門診也開到社區中來,讓全民健身領域更有目標,更有專業化的指導。
發展共享健身設施,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資料圖)
《意見》從多角度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提出發展、共享等新發展理念,提出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布局,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打造體育公園等全民健身新載體,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健身去哪兒”的痛點和難點問題。
王雪莉認為,體育設施共享的理念,其實質上是更好的發揮資源的效率,使得場地設施能真正惠及到全民。在國家體育總局歷年的普查中,我們的場地設施總數并不少。過去幾年,國家一直在推動體育場地的開放和共享,包括推動體育系統管理的訓練中心等健身設施,及運動康復服務向社會公眾開放,專業運動隊資源包括體育專業知識向全民普惠式使用,學校、企事業單位也在逐步對外開放。比如《意見》規定新建學校,必須保證“一門兩開、一場兩門、早晚雙開”的規定,在確保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又增添輻射周邊和社區的功能。同時,也鼓勵企事業單位向周邊社區開放。針對城鄉體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意見》提出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布局,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搭建全民健身新載體(十四五期間建成5000個全民健身中心,2000個體育公園等),打通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有了這樣的場地設施的共享,更加有效率的使用,全民參與健身的意愿將能更好的被政策激活。
全民體鍛比例的一小步,全民健身的一大步
運用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合理均衡的區域城鄉布局,綠色生態的健身載體,豐富多彩的賽事活動,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引導居民建立科學健身方式,形成濃厚鍛煉氛圍,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而隨著體育逐漸內化于各年齡段群體日常活動中,不斷融入到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超越“體育生活化”階段的“生活體育”也開始大放異彩。
王雪莉指出,對于人口基數相當大的中國來說,鍛煉人數比例小的增加,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上的進步,但它背后其實反應的是中國人真正把體育,或者參與鍛煉,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目前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是37.2%,而《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實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這個目標制定是嚴謹的。從落實全齡友好理念,聚焦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和職工等四類群體出發,《意見》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各類人群參與體育健身的便利性。比如,青少年是全民健身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對于青少年體育技能的要求,這兩年的體教融合的大背景大家都可以感知;而對于老年人群體而言,一方面,他們有參與鍛煉的意愿,另一方面如何在科學、安全、專業鍛煉的同時,更方便的使用智能體育健身器材,《意見》都有提及;此外針對殘疾人體育健身,國家一直給予了諸多相關政策和設施上的支持;
生活體育,讓你我生活更美好
(資料圖)
離開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活動和賽事作為支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只有提供品質優、種類多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提升。全國首屆生活體育大會,就是選擇《意見》頒布的當下,在生活體育實踐比較好的成都來進行。王雪莉表示,這次大會選擇生活體育來切入,角度非常精準。成都是一個具有濃厚生活趣味的國際運動名城,同時也是國家體育消費城市首批40個試點城市之一。“特別期待生活體育在成都能召開,能讓體育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體育就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途徑,這樣一種理念能傳達到更多的人心目中。”
事實上,人們欣喜的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的當下,雖然很多消費被抑制,但體育消費卻有逆生長趨勢。一方面,人們通過居家運動、線上運動等方式參與鍛煉,通過各種類型的達標標準,來反應參與體育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很多城市、社區也在推動推動“體育消費券”政策,打造“體育消費季”,組織“社區運動會”等各種線上線下活動。體育消費者通過這些活動,能不斷實現自己的小目標,獲得體育帶給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王雪莉說:“總書記曾經說過,體育承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同時是對人們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沒有健康的體魄,哪來的美好生活?沒有參與運動健康的習慣,哪來的健康體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來實現的。而這恰恰說是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首屆生活體育大會將開啟“生活體育”概念的全面推廣和研究,并在全國范圍內征集“美好生活,運動榜樣”,樹立和宣傳新時代生活體育的運動榜樣人物,弘揚運動改變生活和運動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新風尚。王雪莉最后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接受生活體育的概念,我們的體育才能真正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美好生活中,并且在每個人的健康發展,全面發展過程中真正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