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全媒體記者耿鵬飛
終于,似乎輪到男籃“淪落”到需要找歸化球員的時代了...
然而,有男足歸化政策執行失敗的案例在前,輿論一如既往地反對和諷刺:
場景上和視覺上我們都接受不了國家隊有黑人球員;
這還是炎黃子孫嗎?泱泱華夏15億人就找不出5個會打籃球的嗎?
姚明沒退役之前,我們歸化一個好的后衛似乎還有點必要,能沖沖世界大賽4強,現在嘛...
總之,當男籃下滑到在亞洲無法予取予求的位置時,歸化的必要性和反對聲就順理成章地出來了。
前車之鑒,男足歸化政策執行失敗在哪?
太貴了!安家費和工資加起來,都是億元級別的,雖然花的是企業的錢,不是納稅人的錢,但過高的工資會帶來更衣室的負面效應,影響場上場下的凝聚力和即戰力,而12強賽土帥對歸化球員的使用,也多少有些保守;
本質上,是俱樂部行為,非足協層面的國家隊行為,這帶來的問題是準入即標準,符合標準且母隊俱樂部有錢的外援就通通歸化,沒有考慮國家隊陣容維度的需求,就會造成個別位置的冗余和缺人;
最后,由于國際足聯的規則限制,球員必須連續居住生活5年才能被歸化,所以大部分歸化球員效力國足時都已過巔峰期,甚至個別球員已經傷病纏身。
男籃歸化和足球歸化比有一些利好的差異:
費用不高,大概都是百萬美元級別,不會帶來隊內更衣室問題,社會輿論在財務邏輯上的阻力也沒有足球那么大;
政策限制少,今天去歸化,明天就上班,來了就是即戰力;
效果顯著,由于籃球的場地更小,參與人數更少,來一個好球員,無論是自己干還是帶動隊友,對球隊即戰力的提升幅度都比足球歸化外援大得多。
利好這么多,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歸化?
就事論事的角度,全球都在歸化,亞洲類似菲律賓和日本,歸化外援后提升都明顯;最近的歐錦賽,各隊歸化的黑人球員也不少,希臘已經有了字母哥還在歸化,從成功案例和操作難度,男籃明顯優于男足,這“買賣”干的過。
本質上,歸化的根源在于國家隊成績是否重要:
從關注度和帶動示范效應上看,很重要,此前的冬奧會,我們歸化的谷愛凌,無論是對冰雪項目的參與度還是冰雪行業的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但從籃球作為精神文化生活一部分的屬性角度看,更重要的永遠是下沉市場,是基層群眾,中國的土地上需要更多類似貴州村BA這樣扎根鄉土的體育賽事,為當地的老百姓帶來體育項目的現場視聽體驗。
所以話說回來,上層建筑的歸化推演為下沉市場來一些水平高的老外好不好看?
野球場嘛,人們愛看的無非是扣籃和花式之類常人無法做到的操作,那么一些水平高的、在國內居住的草根老外其實更該受到歡迎。
啥歸化不歸化的,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民間閑散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