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評論員嚴益唯述評
中超第14輪,泰山vs海港第48分鐘,泰山隊劉洋傳中,費萊尼力壓防守隊員頭球破門。但主裁判在視頻助理裁判的協助下,判定費萊尼在第一次進攻(并非破門的瞬間)中犯規在先,進球無效。這一判罰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爭議的焦點在于,這個判罰的視頻裁判介入是否正確。
質疑視頻裁判介入正確性的一種主要觀點是,費萊尼犯規之后,海港球員蔣光太已經獲得過控球權,只是因為蔣光太將球再次傳丟,導致了泰山隊再次獲得控球權發動進攻,并獲得了進球。換言之,從費萊尼犯規到費萊尼進球這個過程中,球權已經發生過交換。持這一觀點的人士認為,按照規則視頻助理裁判就不能追溯費萊尼進球前的犯規,進球應該有效。
上述質疑所依據的規則就是國際足球理事會(IFAB)制定的《足球競賽規則》中的相關規定。根據規定,在足球比賽中視頻助理裁判的介入是有一定限制條件的。比如,比賽中出現進球,視頻助理裁判可以介入,但只能追溯到導致進球的這次進攻階段的開始。換言之,視頻助理裁判只能介入“攻方球隊在進攻發展階段或形成得分時違規(手球、犯規、越位等)”。
但是,支持裁判這一判罰的人士也同樣依據這一規則,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費萊尼的進球的確是因為犯規在先而無效,他們支持裁判的這一判罰。他們的理由是,蔣光太只是解圍,而不是明顯控球。因此他們認為,從費萊尼犯規,到蔣光太解圍,再到泰山隊獲得球權再次發動進攻,一直到費萊尼進球,這一過程都是處于泰山隊控球狀態,也就是規則中的所提到的“進攻發展階段”。按照這一解釋,視頻助理裁判回看進球前的視頻內容,就必然包含了費萊尼的犯規。那么,當值視頻裁判介入就是正確的,費萊尼犯規在先,進球應當被判無效。
顯然,上述兩種觀點的爭議就集中于,蔣光太那一腳觸球是不是控球?
如果蔣光太的這一腳觸球屬于控球,那么球權已經發生了交換,費萊尼的犯規就不應該被視頻裁判追溯,進球就應該是有效的。反之,如果蔣光太的這一腳觸球不算明顯控球,只是被動的解圍,當時雙方的球權自然就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屬于泰山隊控球,那么費萊尼的犯規被視頻裁判追溯就是正確的,進球因犯規在先而被判無效也是正確的。
遺憾的是,根據中國足協所翻譯的國際足球理事會的相關規則,蔣光太的這一腳觸球是不是控球,界定也比較困難。按照規則,如下情況不視為明顯控球:“救球、折射或反彈情況并非形成控球”以及“解圍后并未被同隊隊員觸及或控制”。那么,蔣光太當時這一腳觸球的定性就成了視頻裁判的介入是不是準確的關鍵所在。如果蔣光太被認定是在明顯控球狀態下傳球失誤而丟失球權,那么當值視頻裁判的介入就不正確。如果蔣光太當時的觸球被認定為受壓力的情況下被動解圍,按照規則他就屬于沒有明顯控球,當值的視頻裁判的介入就是正確的。
記者了解到,截至7月4日中午,記者發稿前,中國足協針對這一判罰,正在準備材料計劃對外進行官方解釋。據一位足協內部知情人透露,當值視頻助理裁判的介入是正確的。換言之,費萊尼進球之前的犯規被視頻助理裁判追溯是符合規則的。其實,無論結論如何,中國足協公開進行官方說明,是非常必要的。甚至,中國足協的官方解釋比結果更重要。足球場上的誤判難以避免,但是作為聯賽的主辦方中國足協公開解釋有嚴重爭議的判罰,就是讓聯賽更公開透明的一種積極的措施。面對公眾的質疑,足協如果能夠公開面對,以理服人,對于提高裁判業務和球迷觀賽水平,必定都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