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重大原則,對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
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6個方面,以“制度”為關鍵詞,具體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的制度構建、制度改革和制度完善上持續發力、系統聯動。在經濟建設上,黨中央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在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要素市場化改革,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等方面不斷發力,推動我國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政治建設上,黨中央堅持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在文化建設上,黨中央系統推進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等重要文化制度,有力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在社會建設上,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制度建設,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黨中央縱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接續出臺,生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逐一落實,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回顧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歷程,“制度”始終是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黨中央總結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得出的寶貴經驗和重要結論。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要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增強以改革推進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自覺性,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揭示了“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優越性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驗證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指標。其中,國家治理體系體現的是國家對頂層制度的設計能力,國家治理能力體現的是對制度設計的執行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集中總結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系統梳理了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既是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經驗的總結與提煉,也彰顯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進步。“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交相輝映、相互貫通,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自信。
另一方面,只有不斷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更好地把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我國的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同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現代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建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要把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社會治理能力,必須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社會體制改革;要把黨的領導政治優勢轉化為治國治黨治軍能力,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通過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制定和頒布一系列黨內法規等方式來進行。未來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構建科學的制度體系和治理結構來完成。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關鍵法寶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由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確定的。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的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也很繁重。要解決這些困難和阻力,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斷健全制度框架。一是要筑牢根本制度,充分發揮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方向性、指導性作用,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二是要完善基本制度,繼續發揚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各項制度優勢,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為實踐成就驗證了的正路;三是要創新重要制度,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阻礙,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唯有如此,才能在風云變幻中贏得主動,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項措施,必須依靠制度建設,以釘釘子精神逐一落實。縱觀《決定》全文,提及“制度”的共有187處,提出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也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完善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個動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一是要做好制度設計,確保各項改革舉措緊密銜接、協同發力,保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著力破解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三是要完善制度監督,有效反饋執行成效,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要繪好這幅光輝圖景,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吃透改革要求,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以制度框架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子布局,以制度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揚帆破浪,以制度監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脈護航,有的放矢、精準發力地抓好改革落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文/張立